书籍作者:[明] 王世貞 | ISBN:9787534074776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5215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弇州山人题跋》共二十二卷,原收于《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本书是抽出的单行本。其内容相当博杂,不仅述录了王世贞本人所蓄藏或过目的杂文书画古刻等,同时反映了他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辨析和鉴赏的眼识以及个人的趣尚。
王士贞,字符美,自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 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文坛领袖。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
王世贞(一五二六年—一五九○年),字符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进士,仕至南京刑部尚书,是活跃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当时和后世声名卓著,影响深远。这不仅是他身为明代中叶重要文学流派“后七子”的代表人物,尤其是隆庆四年(一五七○)“后七子”倡起者之一的李攀龙去世后,其“独操柄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明史·王世贞传》),而且一生著述极其繁富,在文人学子中间流传颇广。
王世贞受到时人和后人的瞩目,当然主要还因为他和同道李攀龙步武崛起于弘治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嘉靖年间在文坛重新掀起诗文复古之思潮。不过,作为一位兴趣广泛而富有才思的文人,实际上王世贞一生博学多识,所涉猎的方面甚广,除诗文之外,又宿好书画、古刻、古器及二氏之藏等。也曾经因此自名其斋室曰“九友”,在《九友斋十歌》的诗序中,他对所谓的“九友”作过这样的解释:“斋何以名九友也?曰山曰水,斋以外物也;曰古法书,曰古石刻,曰古法籍,曰古名画,曰二藏经,曰古杯勺,并余诗文而七,则皆斋以内物也。是九物者,其八与余周旋,而一余所撰著,故曰九友也。”由于王世贞“三世为九卿八座巨富”(李维桢《弇州集序》),家境殷实,加上个人广博的兴趣爱好,特别对像名迹墨帖、名画古刻等多有收藏或经眼。这在王世贞本人的著述中已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如他的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及《续稿》,就编录了其为各类收藏或经眼之品物所撰作的题跋,其中《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九至卷一百三十八,分别录有杂文跋一卷、墨迹跋三卷、碑刻跋一卷、墨刻跋三卷、画跋二卷;《续稿》卷一百六十至一百七十一,分别录有杂文跋一卷,墨迹跋五卷,墨刻跋二卷,画跋三卷,佛经画跋、道经画跋一卷。上述各类题跋,内容相当博杂,不仅述录了王世贞本人所蓄藏或过目的杂文书画古刻等,同时反映了他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辨析和鉴赏的眼识以及个人的趣尚。所以,从这些题跋当中,既可以了解相关作品的流传情况,也可以认识王世贞这位文坛巨擘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取向。
鉴于王世贞的著述卷帙庞大,整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之长期以来学人对他的关注,更多着眼于他所提出的一系列诗文复古理论和相关的实践活动,相比起来,这些博泛而琐杂的题跋及其价值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情形下,自然也谈不上对它们加以系统的整理。因此,当志波君按照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设想并结合他自己的兴趣所向和研究所长,提出校点整理王世贞所撰各类题跋的计划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应该予以鼓励。也鉴于这些题跋所藴涵的不可忽视的价值,相信随着它们的整理出版,特别是对王世贞本人涉及书画古刻的艺术理论、乃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不无裨益的作用。
卷之一
杂文跋
王山人西湖诗后一
甲申十同年会图一
题江夏公卷后二
题叶秀才为方氏复姓记后三
梵隆罗汉四
题虹月楼诗后四
三忠祠歌后五
题所作仙巖歌后六
题荆王赠张太史文后六
跋李于鳞赠徐汝宁子与序后七
赠题杨凭序后七
二张诗八
送徐长谷诗后八
敬书先大父公尺牍后一〇
题赠王先生卷后一〇
题包参军东游稿后一一
题素庵卷后一二
聚芳亭卷一二
跋汗漫游卷一三
题池上篇彭孔嘉钱叔宝书
画后一四
题大石山联句卷一五
文待诏诗帖一五
赠梁伯龙长歌后一六
跋两山记及诗后一六
书匡庐稿后一七
题于鳞手札卷一八
又一八
又一八
题赵承旨画陶令像鲜于太常书归
去来辞及余所作长歌后一九
太仆刻周书冋命跋一九
刻鲁颂駉篇跋二〇
刻扬雄太仆箴跋二一
题正学元勋卷后二一
题莫云卿送春赋二二
题所书赠莫山人卷后二二
书赠孙山人诗后二二
跋所书梁公实墓表哀辞及
诗后二三
书苏长公司马长卿三跋后二三
緑牡丹诗后二四
宋板前汉书后二五
又前后汉书后二五
卷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