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永恒的钻石首饰:700年荣耀与魅力  [Diamond Jewelry]

永恒的钻石首饰:700年荣耀与魅力 [Diamond Jewelry]

书籍作者:黛安娜·斯卡尔斯布里克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7780
创建日期:2024-03-21 发布日期:2024-03-21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世界上具有标志性的宝石著书立说,呈现了它具有魅力的发展历史。全书囊括了300多幅精美的绘画和精妙的珠宝摄影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从14世纪中期至今,熠熠生辉的钻石首饰是如何在欧洲文化历史中发展演变的。透过钻石首饰不断变化的形制和风格,作者解读了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人文风潮:晚期哥特式自然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色彩,巴洛克式的华丽,洛可可式的优雅,以及法兰西帝国的宏大。

在历史上,钻石一直彰显着权力与荣耀;到了近现代,钻石又演变为永恒的象征之物。从太阳王路易十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这样的不朽人物,到近现代的商业巨贾、政要显贵,以及伊丽莎白·泰勒这样的银幕偶像,无不以钻石首饰来代表和强化他们的个人形象。对于今天的我们,钻石仍然以它独具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意义,传递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作者简介

作者黛安娜·斯卡尔斯布里克是一位专攻珠宝首饰文化历史的英国艺术史学家。她的代表著作包括《指环:权力、爱与忠诚之戒》和《肖像艺术中的珠宝:从美第奇到罗曼诺夫,财富与秘闻》。


编辑推荐

u 全书囊括了300张栩栩如生的精美的绘画和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是一本非常精美的文化鉴赏类画册。

u 汇集了14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皇室及权贵人物的经久不衰的钻石首饰。

u 从哥特式自然主义,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再到巴洛克式的华丽,及洛可可式的优雅,从古至今,本书将钻石首饰的迷人的外型设计样式到辉煌的发展历史一一道来。

u 内容有趣而丰富,既适合专业珠宝从业人员、设计师等等,又适合普通大众读者的欣赏阅读。


前言

戒指尽管是体积最小的珠宝,在 16 世纪,它依然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君主用钻石戒指来代表他们对王国及其子民的奉献精神,因此戒指在加冕仪式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所有王室婚礼上一定要有象征着忠贞的钻石戒指才算圆满。数量最多的要数镶嵌有尖琢型宝石的独粒宝石戒指(图 36),可在透明玻璃上蚀刻密语。1555 年,当未来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囚禁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的王室会议厅并遭到敌人威胁时,她曾以这样的方式自诉清白:她用钻石在窗户上写道:“纵满腹狐疑/仍无从求证/囚犯伊丽莎白书”。同样的,殷勤的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也将他的一桩桩风花雪月化为铭言蚀刻于香波城堡(castle of Chambord)的窗格上:“男人之愚蠢便是相信善变的女人。”尺寸小一些的尖琢型钻石则会被嵌为星星或刺猬的形状(图 78,图 79,图 80)并在戒指上形成锦簇。桌形琢型和三角切割钻石戒指也是同样的样式。大一些的钻石会单独镶嵌在四叶型镶嵌板上做成独粒宝石戒指,并搭配精致的红色珐琅饰物,而小一些的钻石则会嵌成如百合花以及大写字母的象征性图案(图 81)。和头部、耳朵、脖子、胸部以及腰部的大型装饰物一样,这些手部装饰物也十分考验金匠的手艺。根据设计师皮埃尔 · 沃埃里奥特在《奥菲弗里亚的阿内奥之书》(Le Livre d'Aneauxd'Orfevrerie)中记载,金匠需要同时具备“雕塑家的精确以及画家的审美”。

尽管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Reformation)和随之而来的宗教战争造成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但是欧洲的一些主要的君主还是成功地建造起永久的钻石珠宝以及王室用品宝库以彰显王朝荣光。除此之外,所有王室成员以及亲王府邸均积累着其各自的珠宝库以便在公众场合接受万人敬仰。对奢华的渴望伴随着钻石供应量的增加、琢刻技艺的精进以及文艺复兴文化的影响力的增加,形成了珠宝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段创意无限精彩纷呈的历史。

*

没有人会把法国皇帝拿破仑(Napoleon)当作一位对艺术毫无兴趣的赞助者,相反,他将艺术作为一种和平手段来显示他依靠军事天赋赢得的政治权力。他坚决要求法国的所有王室活动必须严格遵照条约,以路易十四任期时凡尔赛的雍容华贵为标准来举行。这一规定令他开始赞助珠宝艺术,也将政治目的与赞助行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和 17 世纪一样,这种雍容华贵的氛围在他宣布成为法国皇帝时便通过浮夸的珍宝变为现实,1810 年,这种浮夸之风在他与第二任妻子—奥地利的玛丽 · 路易丝公主(Marie Louise)的婚礼上达到空前绝后的高点。那时,小说家奥诺雷 · 德 · 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在 1830 年《家庭的和睦》(La Paix du Ménage)中写道:“到处都闪耀着钻石的光芒,就好像全世界的财富都汇聚到了巴黎,钻石从未被如此追捧过,也从未被打磨得如同烟火一样绚烂。”正是数量众多且品质精良的珠宝令王室呈现出浮夸的气派,也令初来乍到的元帅、将军、承包商和银行家等摇身一变成为王室成员和贵族人士。珠宝维护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令他们迅速适应了新的身份地位。与此同时,拿破仑决定让巴黎重回奢华与时尚的创意中心的地位。这一地位自 1789 年大革命起便不再属于巴黎。他的政策十分奏效,1807 年,根据商务大臣起草的报告,巴黎这座城市中有不少于 400名珠宝商,有 800 名男性和 2000名女性受其雇用。1803 年,巴黎珠宝贸易就已经在他的带领之下走上了复兴之路。那年,《亚眠合约》(Treaty of Amiens,英法双方暂时休战条约)签订后,许多外国游客带着他们的珠宝来到巴黎进行重新打磨。王室成员在与外国人通婚时通常会带上他们的珠宝,于是这些与时俱进的巴黎设计通过他们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最重要的是,通过时尚杂志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知晓最新的穿搭与珠宝时尚。巴黎一直担当着工艺设计引领者的角色,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受到了来自意大利和美国(见第七章)的冲击,但这种优越性已植根于这座城市之中。所以,如果拿破仑和他的王廷认为巴黎的成功得益于法国珠宝匠人的天赋异禀,那么,这些匠人们反之也应当感激拿破仑的赏识。

*

维多利亚女王的外表如何?她身材矮小,不足 5 英尺高,常年过度肥胖且相貌并不出众。但她举止优雅,气质端庄,有着能唱美声的清晰嗓音。体格健壮的女王生下了九个孩子,在漫长的一生中几乎从不生病。她是一位出色的女骑手,喜欢在深夜的贵族府邸或是自己的宫殿里跳舞。她书写了大量信件,正是这些信件内容刻画出她无论是针对人民还是实事的倔强品格以及强硬的态度。她的女王生涯分为两个部分:1840 年与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结婚到 1862 年阿尔伯特亲王去世期间是王后的快乐时光,以及之后漫长的孀居生活。在她隐居的前 9 年中,民众认为她过于忽视对人民的职责,因此这段时间女王十分不受欢迎。但很快她便重新赢得了民心,在重大的国家级场合中,尤其是分别代表登基 50 周年和 60 周年的 1887 年的金禧和 1897年的钻禧,人民的呼声达到了高潮。从珠宝中可映照出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作为女王、印度女皇还是妻子和母亲。甚至在还是年幼的公主时期,贴心的亲朋好友就用珠宝当作生日、圣诞及受戒的礼物送给她,而她会佩戴着这些端庄大气的珠宝出席各种宫廷宴会。这是她一生中最珍惜的一段时光。加冕礼过后,身为君主,正是头顶、耳部、脖颈、腕间及指间的钻石的光辉令这位矮小的女人在国家级重大场合受万人敬仰时能够脱颖而出。不过,在任期之初,她对这些珠宝的所有权还存在一些争议。因为登基,她认领了这些家族珠宝,从温莎带到伦敦的过程中,受到了同年当上德国汉诺威国王的坎伯兰公爵恩斯特 · 奥古斯特(Ernest Augustus)的阻挠。汉诺威王国自 1714 年起与英格兰形成共主联邦,但由于 1837 年颁布的萨利克法规定:禁止女性继承汉诺威王位,联邦很快瓦解。新王立即要求获得所有王冠珠宝中他应有的部分,宣称如果两国像现在这样再次分崩离析,他的父母,即乔治三世和夏洛特王后,也希望所有源自德国的钻石能够回到汉诺威手中。这一争议持续了 20 年之久, 1857 年,女王最终败下阵来。失去如此多的珠宝令她遭受重创,但她没有失去国民的支持。1858 年的《伦敦新闻画报》(­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支持她参加维多利亚长公主(Princess Victoria)和德国王子腓特烈(Friedrich)的婚礼,写道:“我们十分自豪,我们的法官精通法律,从未将属于我们的任何一件珠宝判给那些汉诺威君主。

*

在罗马尼亚王后玛丽 1934 年的自传《我的一生》(­e Story of My Life)中描写了 1896 年尼古拉二世、1902 年爱德华七世以及 1912 年乔治五世的加冕礼,但她承认“这个庞大的帝王世界已经消失……与十字军东征及吟游诗人一起成了永恒的过往”。她说得没错,旧世界格局已经随着 1917 年的十月革命、奥地利及德国共和国的建立以及最终导致内战的西班牙动乱一起悉数瓦解。尽管身处政治动荡、工业冲击以及共和的威胁之中,珠宝并没有从欧洲及美国的任何一处公共及个人生活中消失,而是继续决定着社会等级地位和权力。可可 · 香奈儿在她的女裁缝 1936 年参与罢工时意识到这一点。她没有听从任何劝告,坚持穿戴精致的珍珠“来表达对员工的尊重”并劝说员工们回到工作岗位。

社会激变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了艺术上。现代建筑如今都是用德国的包豪斯建筑学派与法国的勒 · 柯布西耶所定义的风格,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也冲击着传统绘画。这些变化以及刚获得解放的女性生活都反映在了当代时尚、服饰及珠宝上。一切崇简成为第一要义,头发要剪成齐耳短发,无论早晚,纤瘦娇小、没有丰满的胸部和臀部的年轻女性均穿着吕西安 · 勒隆(Lucien Lelong)和香奈儿为他们设计的直筒裙,松松垮垮地搭在腰间,搭配着短裙和短袖衫。麦克 · 阿伦(Michael Arlen)1924 年的小说《绿帽子》(­ Green Hat)中有一位女英雄名为艾丽斯 · 斯托姆(Iris Storm),她的生活便是新时代女性生活的典范:在夜总会跳着探戈、狐步和查尔斯顿舞,在丽兹酒店喝着鸡尾酒,在克拉里奇用午餐,在法国里维埃拉飙车过盛夏。美国人从未在钻石上花费如此多的财富,女演员的出生越是卑微,对钻石的占有欲和炫耀的欲望便越是强烈,就像佩吉 · 霍普金斯 · 霍伊塞(图 262)那样。这位经历过数次婚姻的典型“拜金女”在 1930 年的《男人、婚姻和我》中承认“真爱就是沉甸甸的钻石手镯,大概就是连带价签一起完整地出现在你眼前的那种”。与斯坦利 · 霍伊塞(Stanley Joyce)离婚之后,她获得了价值 100 万美元的珠宝并继续买下了 127 克拉的葡萄牙蓝钻。镀金年代的豪华奢靡可见于新晋富翁们在纽约第五大道、纽波特或罗得岛的府邸中举办的晚宴和舞会上,而现在,这些气派的场面都隐蔽在乡村住宅或远离公众视线的奢侈酒店中。

*

20 世纪 30 年代:现代主义及魅力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只有卡地亚、宝诗龙、尚美和梵克雅宝(Van Cleef& Arpels)存活了下来,但 1932 年,在纽约成功创立个人品牌的海瑞 · 温斯顿(Harry Winston)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海瑞 · 温斯顿对宝石十分感兴趣。1926 年,他完成了第一笔大单,买下了铁路承包商的遗孀阿拉贝拉 · 亨廷顿(Arabella Huntington)财产中的珠宝。1936 年,他又将美国钢铁大王的遗孀加里夫人的藏品收入囊中。温斯顿将从这些镀金时代的冠饰、胸饰和领圈上的钻石拆下重新打磨,并用在了现代设计当中。1929 年,就在金融风暴到来前,埃内斯特 · 奥本海默(Ernest Oppenheimer)受命担任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主席,成功稳住了钻石的市场价值,令矿场安然渡过难关。为了稳定局面,奥本海默利用垄断优势,将需求量抛在一边,限制原钻上市数量。于是,这些钻石只能通过一种渠道,他在 1934 年建立起的中央销售机构(CSO,Central Selling Organisation)供应给少数买家。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超过欧洲,财富依然牢牢攥在美国手中。像莫娜 · 威廉姆斯(Mona Williams)这样的女性此时已是潮流领导者(图 271)。她们的身材和穿着呈现出新时代女性的身材特征:成熟的胸部、自然起伏的腰线以及半身长裙,一头优雅的长卷发。珠宝是必不可少的,而香奈儿发明的“鸡尾酒会小黑裙”几乎成了午后时刻的特定服饰,同样也能够完美地衬托出钻石之美。为了响应这句“如果你有过人之处,就展现出来!”,比如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的继承人米莉森特 · 罗杰斯(Millicent Rogers),曾频繁出现在年度世界最佳女性着装排行榜上,除了身着梅因博谢(Mainbocher)制作的早晚礼服(图 272),总是用精妙绝伦的珠宝搭配简约的棉质衬衫和长裤。

*

麦克林夫人于1936年在她的华盛顿的庄园里主持了一场新年夜晚宴及舞会。作为主持的她,身上佩戴着希望之钻、东方之星钻以及六件钻石手镯,被十五名私家侦探及一对城市警察保护得密不透风。她解释说:“在梳妆打扮的时候,与其拿出一两件来佩戴,我不如全部拿出来戴着,这样我就知道它们都在哪里了。”

就在腰缠万贯的伊朗和沙特王室、工业大亨、银行家和金融家们争夺那些最优质的钻石时,钻石商们推出了一个营销项目,这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化进程。1948 年,戴比尔斯在美国的广告代理商打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之后,玛丽莲 · 梦露在 1953 年的电影《绅士爱美人》中唱出了“钻石是女孩们最好的朋友”。伊恩 · 弗莱明(Ian Fleming)1956 年出版的詹姆斯 · 邦德系列小说《永远的钻石》以钻石走私为主题,促进了对钻石的进一步推广。媒体的宣传在日本尤其成功,到 1981 年底,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钻石市场。凭借着无论体积大小均能发出耀眼光芒的性质,钻石的国际市场逐渐打开,很快,每个女人都渴望拥有一枚镶着准丈夫能买得起的最大钻石的订婚戒指。现如今,曾经与权力、财富及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的钻石被推广成为表达爱慕的信物。钻石的终极民主化是由蒂凡尼完成的。蒂凡尼大力宣传“钻石数以码计”(Diamonds by the Yard)系列,由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知名珠宝设计师埃尔莎 · 佩雷塔(Elsa Peretti)设计。有意思的是,这些主打碎钻镶嵌法的耳饰或手链、项链等细金链的销量非常好。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好莱坞的影星们就表现出了对钻石珠宝的渴望,其中最热情的要数伊丽莎白 · 泰勒。拥有代表着“爱、趣味与欢笑” 的一生,她肯定了“这些美丽的作品所带来的情绪与心理上的欢愉、刺激及纯净的幸福感”,它们“令我在台上收放自如、魅力无限”。她说,在第三任丈夫麦克 · 托德宣布“你是我的王后,你值得拥有一顶冠饰”之后,她戴上了他赠送的这顶维多利亚式头冠,“因为他是我的王”(图 243,图 244)。后来的一些重要的藏品包括重 33 克拉的克虏伯钻戒、重 69.42 克拉的梨形吊坠以及从温莎公爵夫人的藏品中得来的威尔士亲王的徽章(图 289)。这些藏品都是通过第五任丈夫,演员理查德 · 伯顿(Richard Burton)而得,他认为伊丽莎白是“好莱坞的女王”。相比之下,嫁给摩洛哥亲王兰尼埃的明星格蕾丝 · 凯莉(Grace Kelly)看起来则低调许多。

*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伦敦白金汉宫那曾经坚不可摧的气派已成过往。由于请柬中不再强调“佩戴冠饰”,那些拥有钻石的人更愿意把钻石放在银行里,眼不见为净。可是,君主与钻石之间的古老而又神奇的关联尽管不可名状但依然存在。人们在国会开幕大典或是各国首脑聚会等仪式上见到“如太阳般光芒万丈”的伊丽莎白二世时,仍然会备感骄傲。这种王室气派的传统在文莱和中东石油大国中的君主那里依然盛行。

尽管如此,现代营销以及充足的货源使得钻石丧失了延绵数个世纪的权贵专有权,钻石对于世界而言已经不再是负担不起的物品。远离了那个阶级鲜明、尊卑有别的社会,钻石不再是集权统治的象征。的确,过去那些盛大的加冕礼、洗礼仪式和王室婚礼中所有的光辉已如同梦境一般悉数散去。总体而言,既然古往今来对非同寻常的钻石产生渴望的人不在少数,那么我们应当在它漫长而有意义的历史中拥抱充满挑战的新篇章


目录

第一章中世纪晚期与文艺复兴早期之奢(1364—1500年) 6

第二章王之瑰宝(1500—1600年) 38

第三章伦敦与巴黎的“神性之光”(1600—1660年) 78

第四章专制之钻(1660—1700年) 104

第五章优雅时代之钻(1700—1800年) 126

第六章不可一世的君王做派(1800—1900年) 160

第七章民主时代(1900年至今) 204

注释 246

精选参考文献 248

图片版权 249

致谢 250

索引 251


短评

作为一篇标题, "永恒的钻石首饰:700年荣耀与魅力 [Diamond Jewelry]" 既吸引人又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它展示了钻石首饰的历史悠久和珍贵,同时提醒读者这些首饰不仅仅是奢侈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同时,标题所用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也很简明直白,让读者一目了然,易于理解。

2023-03-29 04:11:50

作为一篇文章题目,这个题目很好,能够吸引读者。但作为一个问题,亚马逊的AI并不清楚您想问什么。请您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您的问题,这样我才能够帮到您。谢谢!

2023-03-29 04:11:50

这篇文章描述了钻石在珠宝界中的历史和魅力。它介绍了钻石在700年的历史中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中被珍视和使用。文章还探讨了钻石对于女性和男性的象征意义,以及钻石珠宝设计的创新和演变。整篇文章充满了对钻石的赞美和钻石珠宝的艺术价值的醉心之情。

2023-03-29 04: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