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这辈子

这辈子

书籍作者:赵丽君 ISBN:9787541156700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175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人活百年,看到的世界有何不同?

本书是由一位百岁老人口述自己经历、女儿笔录,孙女加以编纂的一本由三代女人完成的生命记录。讲述了上个世纪动荡的历史中百岁外婆所属的江苏双沟镇高氏家族的兴盛衰亡,记录了她历经军阀割据、日寇入侵、内战,直到解放后逐渐安定生活,以及这个过程中她挺过的风风雨雨。

本书由外婆口述、母亲润色、女儿定稿,三代人的打磨使得作品透出鲜活、质朴的底色,凸显了外婆作为一个平凡女性面对艰难时世的不屈和坚韧,而其中珍贵的历史细节又把我们带回了真实的历史场景,有利于“失根”的现代人能够继承老一辈身上面对困难时坚韧不屈的态度与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笑对人生,迎接生活的挑战。

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高氏家族的人事兴衰、作者童年记忆里的民俗细节以及作者成年后在战乱中的动荡经历。


作者简介

高彩云,1920年出生于江苏,历经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以及改革开放,教了大半辈子的书,是新中国第一批教育工作者。思想开明,对时事和人都有独到见解,在动荡年代不抛弃不放弃,是一位有代表意义的坚韧中国女性。

赵丽君,安徽人,“老三届”初中生,做了一辈子财务工作,退休后才拿起笔,记录自己母亲的平凡故事。因为没有拘束和框架,文风自由自在,文章在“豆瓣”“文汇网”连载,受到读者追捧。

杨扬,性别女,安徽人,曾任《安徽日报》编辑、记者,Lonely Planet 译者,《环球人物》特约记者,“喜马拉雅”签约作者。现居爱尔兰。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的生命史。

百岁的外婆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乱世浮沉,经历过家族的兴盛衰亡,看到过时代变迁的风风雨雨、人事兴衰,她没有演绎,说的都是记忆里真实的过去。

百岁外婆亲身经历了中华民族苦难与荣耀、贫困与富足、流离与平稳、个人境遇与时代起伏如此紧密交织、如此难以割舍的一百年。毫无疑问,外婆的一百年,早已不再是只属于她一个人的经历与经验的真实记忆,而是在历史车轮推动下,肆意流趟在时间与空间之维中我们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个人、家庭和家族的叙事,融入到大开大阖的历史长河之中,融入到民族的宏大叙事之中,并让普通读者能从外婆的百年映照自己的境遇,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1920-2020,一个世纪的时间,她就像是时间的镜像,一点一滴的遭遇记在心里,幸福的日子鼓舞,糟心的时候奋力前行,不幸的境遇里挣扎求生,她的一生映照出时间、人事的百年变迁。


前言

引子 子孙分了家业

1920年,我出生在江苏双沟1的一个工商业兼地主家庭里。双沟在徐州与睢宁县之间,是个大镇,南门紧邻海郑公路,自古以来,经济就比周边集镇繁荣。双沟东西三里,南北近一里,街面上有许多店铺,店主人大多是双沟人,但也有外来户和一些随着时令来来去去的流动商贩。

我们家是当地的一个大家族,有七十二顷2土地,二十八处作坊,经营着面坊、油坊、染坊、药店、布庄、线店等大大小小京广杂货3的买卖,这些家业都是我曾祖父留下的。我的曾祖父在清朝做过官,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之后不幸过世了,曾祖父又续娶了太太。后来,曾祖父下边的小官送了一位江南女子给他,曾祖父的这个姨太太,我们这辈人喊她“蛮老太”,我就是蛮老太的曾孙女。曾祖父续弦的太太和姨太太都很年轻,正值孕育年龄,两个女人像比赛似的,你生一个,我生一个。

从前到后,我的三位曾祖母共生下八个儿子、四个女儿。我们那儿把爷爷辈的人喊成“老爷”,曾祖父最小的孩子是个男孩,我喊他“十二老爷”。

到父亲这一辈,亲属就更多了。我有九个伯伯、六个叔叔和十个姑姑。我父亲在兄弟中排行第十,大家都称他“老十”或者“十老爷”。

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分家,这么多人挤在一个大家庭里,真的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曾祖父在世时治家很严,一方面,他开了大大小小的铺子,把家业经营管理得很繁荣。另一方面,他对待子女比较公平,无论哪房的儿孙,他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希望这个逐渐强大的家族永远保持昌盛、平安、祥和的氛围,所以,根据自己的名字,给家族产业取了个“高东泰”的名号。

虽然曾祖父的愿望很美好,但是子女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主要的矛盾来源是嫡庶之分。过去,家族成员的权利和地位不是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的,而是根据嫡庶区分的。曾祖父的三个女人中,第一个给他“延续香火”的是姨太太。姨太太连生两个儿子后,续弦的太太才生了第一个儿子。太太的儿子虽然比姨太太的儿子年纪小,但因为母亲是正儿八经的续弦、正室,他便能继承父亲在家族中的地位。姨太太和正室相比身份地位低,死了之后,连出殡都不能走正门。所以,姨太太年龄稍长的儿子在家里的地位不高,无法继承父业。就这样,曾003

祖父去世后,续弦太太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了家业,这个儿子排行第八,大家喊他“八老爷”。

八老爷当家后,安稳平静的日子结束了。八老爷一母同胞的弟兄在南京、徐州等大城市买洋房、买商铺,有自己的商业地盘。尽管高家在双沟街上有多处宅院空闲着,八老爷却把同父异母的弟兄赶到乡下,名义上说让他们管理乡下的产业,实际是让兄弟们去种田,和贫苦百姓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八老爷的亲兄弟姊妹吃头等面,姨太太生的兄弟吃“一涝子面”——这是一种提出精粉之后剩下的粗粉做的面,口感不好。生产不忙的时候,还得夹带着吃杂粮。八老爷的亲兄弟姊妹穿长袍马褂、绫罗丝缎,姨太太的儿孙只能穿粗布衣衫。我记得我的奶奶整年论辈1都穿着刚能盖住屁股的粗布大褂,稀可早晚2能穿上一件细布衣,那也是逢年过节走亲戚时的打扮。在受教育方面,八老爷的亲子侄在双沟接受完私塾阶段的教育后,全到外地深造。可姨太太的子孙却只能在双沟街接受教育。直到家分了,我和几个叔伯姊妹才有机会到徐州读初中。

家里各商铺的经营款及土地的租金收入都要上交,由八老爷统一分配,用于全家的各项开支,旁人没有说话的份儿。那时候,我们家的粮仓设在姬庄,八老爷差专人去管理,没有他的批准,家中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动用一粒粮食,可他自己却可以自由买卖。

八老爷对手足尚且如此,对老百姓和佃户就更苛刻了。八老爷家中的用人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瓜菜代”和麸面之类的东西,逢年过节才能见荤腥。青黄不接的春季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许多租种高家土地的佃户吃了上顿没下顿,高家却是粮满囤、谷满仓。此时的八老爷放借一斗,午收1时按三倍数量回收,贫苦的农民无论收成如何,一季结束,家里多半没有余粮。

双沟一带的百姓对八老爷很不满,他们给他编了一首打油诗:“大罗二罗,不给八老爷做活。七年陈饼,八年陈馍。厨子刀功手艺高,一片腊肉像纸薄。蚊子飞来叼了去,长工撵到老黄河。”

这个歌说的是八老爷抠,长工苦。饼和馍馍放陈了,硬得像有七八年那么久。腊肉薄得像纸,连蚊子都能叼得动。可就是这么薄的腊肉,长工也舍不得浪费,一口气追到黄河边。

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八老爷的大儿子当家的时期。

八老爷的大儿子和我的父亲同辈,比我父亲年纪大,他排行老三,我喊他三大爷。三大爷当家后,学着八老爷的一套管理方法,甚至比他父亲还苛刻。谁对他不顺从,他就任意责罚、打骂。三大爷宠着他女人,三大娘仗着男人的权威,把嫂子、弟媳妇和侄媳妇们全不放在眼中,想骂谁就骂谁。我奶奶老实本分,经常被她当成出气筒。

俺娘看不惯了。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婆母这么老实,三大娘还常打骂她,这不是“揉马瓜2”吗?越软越揉,越揉越软。俺娘暗地里鼓励俺奶奶,让她不要怕三大娘,要勇敢地回击。

有一天,三大娘又来寻衅,口口声声,污言秽语。那一次,俺奶奶没有退缩,她针锋相对地回击了。一场骂架下来,三大娘没占到便宜。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无事生非,随便找俺奶奶的茬了。俺奶奶和妯娌媳妇们都觉得这架骂得痛快。她们不知道,这场战争的“幕后指挥”正是俺娘。娘通过这场骂架,让奶奶翻了身,是娘把奶奶“架起来”的。

这不过是一场小的风浪。此后,种种不平等仍然存在。有一次,我生病了,娘带着我,想跟三大娘要一点白面给我做面条吃。娘对三大娘说:“三嫂,老口(我小时候的外号,“口”意思是脾气厉害)不调和1,你给点白面,我做碗面条给她吃。”三大娘听后,不痛不痒地“噢”了一声。我和娘以为她会给我们送面来,谁知从早等到晚,也不见面的影子。俺娘真的气狠了,她跑到三大娘家问她:“你的心太狠了!孩子生病,要碗白面都不给。难道白面都让狗吃了吗?”

娘之所以不怕三大娘,是因为她在众多的婶子、大娘、妯娌中最能干。娘手巧心正,平时喜欢帮助人,亲友都喜欢她。旧时人都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俺娘虽无文化,可见识并不短浅,她不是那无能的小脚女人。

娘早已看不顺眼八老爷、三大爷的手段,这次白面的事让她再也忍不住了。娘联合了姨太太生的五个儿子,在我父亲的带领下“发难”,要求分家。

那一年,我六岁。

分家的那一天,各家聚在一起。八老爷的亲弟兄都分散在南京、徐州,也没有通知到他们,族人们就乱纷纷地分了家。

虽有主持人,但他说的话大家也不十分听得进去。财产都放在那里,大家见到有用的物品,你抢我拿,把祖辈遗留的东西一扫而光。

拿完物品,各家又纷抢宅院。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抢到了高家最大的一处临街宅院。

大人们纷乱地抢夺东西,个子小的我抬着头,茫然不知所措。在混乱中,我看到一个漂亮的花桶,虽然漂亮,却没人要,我就把它捡回了家。父亲看到了说,我拿回家的小桶叫“升官桶”。我想,它可能是曾祖父在“升官发财”路上对自己的一点期待吧。曾祖父还年轻的时候,家族蒸蒸日上,他辛辛苦苦地积攒家业,肯定想不到几十年之后,子孙们互不相让地争斗撕扯,让自己积攒一辈子的心血,顷刻间四分五裂。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我小时候的事儿

大丰公司和明代烈士

“高东泰”药房 院里草药香

热气腾腾的榨油坊

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

头刀韭,谢花藕

从私塾到女中,日军入侵中断了学业


第二章 俺结婚了

相亲

花轿到了门前

新媳妇


第三章 我的婆家人

疯大爷闹得全家鸡飞狗跳

打了十年的官司

私刑处死土匪 给后人埋下祸根

给骡马立了一座坟


第四章 日本人打进来的动荡日子

日本兵住进了俺家

生孩子 土裤子

回娘家

穷人用炮弹药治疥疮

小生意 小日子

世仇追上门索命,司令说,给钱消灾

仇家追杀到黄河故道

士兵们贩卖烟土

路边的一碗茶 要了我孩儿的命


第五章 我的教师生涯

一纸简历,我们当上了教书先生

光膀子的先生

被赶下讲台

把女儿放在讲台边上课

李氏之死

背粮赶考改变命运

丈夫逃亡 艰难度日

十几年杳无音信的丈夫回来了

星夜出逃 我要离婚

1969,重返讲台

在一起

第二部

第六章 乱世下的“血光”

“没处泄恨”的舅舅偿了命

饿死的哑巴大弟

三弟死在了土匪枪下

隆重的葬礼

谣言害死了媳妇,也败了三麻子的家

为孽情 叔叔杀死了侄儿

绑架


短评

《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让我想起了奶奶给我讲的她小时候的风俗习惯和老辈儿人的故事,和书中有些章节片段有相似处。在风俗习惯上,因地域的不同有着些许不同。这样的书籍足以让年轻的读者大饱眼福,可知,时光流逝,一代一代催人老,那个年代出生的老人如今尚健在的已然不多了。多留一份记忆成书,便多留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2020-05-08

这是我四月份读到的…甚至是今年吧,到现在为止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是一个百岁老人口述的回忆录,由女儿和外孙女笔录整理成册。 有句很土的话叫做每个人都是传奇,但是真的是这样。 “浮生若梦”吧这就是,一辈子走过来回头看去,仿佛是梦一场。 很巧的是另一本最近读完的很喜欢的书也是类似的题材,但是是不同的角度。是一个日本的老太太在独自生活后,写下的自己的自小到如今的生命体悟。 两本书一比,很奇妙的能感觉出两...

2020-04-22

有大量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一个女人波折磨难又坚韧刚强的一生,折射出百年时代的变迁。

2020-05-07

一个百岁老人,用她独特的视角像我们讲述了高氏家族的兴衰,以及这一个世纪以来的变迁,让我们重拾那个年代人们的坚毅与不屈。

2020-05-03

人生百年 到最后还能剩下多少片段 有多少值得讲 又有多少不能说 总有些后劲不足的感觉

2020-05-10

这辈子的书评

这本书我读完有几天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可是一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 豆瓣管在这个部分写下的文字叫做“书评”,大概是吧,对一本书可以写下评论,说它好或不好,有艺术价值或没有艺术价值,给被书名吸引的朋友一点简单的介绍,一点简单的建议,告知他们是否有花费不短的一段...

2020-04-27 16:31:58

一本书的出版,就如同西天取经一般,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 难难致命。 好在,作者ida是一位治愈系女神。 感恩你,治愈了我! ————————正文分割线———————— 写几句碎碎念吧。 每次想起这本书,总觉得是很久远的事。 也确实是久远的事。毕竟,作为90后,书中70年...

2020-04-22 16:49:28

打开书的第一页第一眼所见直接进入了主题 ,图片下的一行字“外婆春读书” 。 后翻了一页就是些老照片一页一页的翻着一张张照片引入我的脑海,最后一张照片停顿在一封“台湾的来信中”,这都是一国两制的局面下,多年未见的亲人才能书信来往,甚至回到大陆,回到自己的故乡。 ...

2020-04-24 00:24:40

这是一本回忆录,是一个普通人视角下的沧海桑田。名人的传记和回忆录很多,但是看似离我们十分遥远——尤其是历史类的回忆录,例如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王鼎钧先生的自传回忆录四部曲,他们都是出生在权贵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拥有父母带来的各种人脉资源。看他们...

2020-04-19 13:23:31

我的母亲今年92岁,和《这辈子》的主人公高彩云女士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对母亲年轻时的很多事情了解甚少,她记忆好的时候,我在忙工作、忙孩子、忙挣钱……却唯独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母亲的过去。 2017年,母亲突发脑梗,病好后,母亲记忆力减退,也不大爱说话,你说她才说,...

2020-04-26 11:34:19

当下年轻人要多丧有多丧,我在知乎上总是会收到“怎么才能快乐?怎么才能让我从抑郁的心情中走出?”等等的问题。我本来还是个开心快乐的答主,结果在这些带有消极情绪的问题中一点一点被拉下水…… 还好我最近又被一本书解救了出来,它就是《这辈子:1920-2020外婆回忆录》。...

2020-04-27 08:35:16

能活到100岁的人,还是很少的吧,我还真没遇到过。也许100岁,才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一生。 100岁的时候,再看看这个世界,会不会有种,重头再来一次的想法呢? 《向天再借500年》 敢不敢? 《这辈子》有三个闪光点:百数老人的回忆、祖孙三代人一起合力,大时代背景。 主角...

2020-05-01 19:02:09

说起历史记录,大到那些研究历史的学者,小到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在固有思维里都多信任所谓的“正史”(古时史官的记录)而忽视“野史”(民间编撰的历史),但你有没有想过的事, 那些所谓的“正史”所编纂者(官吏),难免会受到自己统治者的意愿左右,而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和...

2020-04-20 18:11:55

这是淮北平原一位普通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活了一百年,经历了一个世纪,也经历过贫穷,战争,灾难和改革开放。在这100年中有我们不知道的故事,也有我们难以想象的困苦。但时至今日,听这位老人娓娓道来,却如同看电影一般把这百年的故事和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辈子》这...

2020-05-15 21:35:41

个人写史,最不遗余力倾力推广的是胡适之先生,他的弟子唐德刚则推广口述史。 大人物口述史的整理是门苦差事。唐德刚本人就曾抱怨李宗仁口述历史中的错谬极多,不仅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漫漶,更由于出于复杂心态的有意无意的张冠李戴或是随性发挥。 普通人,尤其是百岁老人的回...

2020-04-20 17:01:53

标签
口述史,历史,百岁老人,口述历史,家族史,外婆,女性,生命史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