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中国书法通识

中国书法通识

书籍作者:方建勋 著;得到图书 出品 ISBN:9787513352383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8365
创建日期:2024-04-04 发布日期:2024-04-0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这是一堂北大爆款书法课。练了多年书法,但对其历史和流变一知半解?在景区看到一幅对联或一块匾额,却连字体都分不出?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张旭等书家都知道,却不了解他们的字究竟好在哪里?一幅字明明写得歪歪扭扭、涂涂抹抹,却被公认为佳作?……北京大学书法课老师方建勋以独创的六度书法理论体系,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和再造的维度,带你邂逅一位位书法大家,领略一幅幅名帖佳作,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这是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从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篆,到秦代的刻石、汉代的简牍;从魏晋时期的行草尺牍,到唐代的楷书名碑;从宋元时代的文人书画,到明代的竖轴巨制,再到清代的金石风潮,书法始终在场,从不缺席。可以说,5000年中华文脉,24朝艺术传承,空间、时间、节奏、造型、虚实、阴阳、刚柔……中国人对美的各种感悟,都凝聚在书法极纯粹的线条、极简单的黑白世界中了。理解了书法的美,你就能更轻易地理解其他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一份书法习字入门指南。想学习书法,要从什么字体练起?怎么选择纸和笔?应该从描红开始,还是从临帖开始?临帖又该从什么开始?……系统讲述如何习字,配合350多幅名家作品和珍贵法帖、临帖进阶清单,以及方建勋老师亲自录制的教学视频,让你更轻松地踏上书法学习之路。


作者简介

方建勋

l 教育者。他是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副会长兼教学总指导,在北京大学开设的公选课《书法审美与实践》一座难求,深受学生喜爱。

l 研究者。他是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主要从事书法篆刻研究,著有《书法课:字美在何处》《书法课:临帖九讲》《书法课:行书的故事》《印境》等作品。

l 实践者。他修习书法三十多年,坚持每日晨课,作品曾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大展,在国内外举办过多场个人书法篆刻展。

l 传播者。他是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是得到App《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课程主理人,他还曾赴英国、西班牙、日本、埃及等国家的大学讲授书法。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所有

l北大爆款书法课,带你成为一个懂书法的人!旅游时、逛展时,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书法了!

方建勋老师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书法公选课一座难求,每节课都学生爆满,而这本书就是方建勋系统讲解中国书法的通识作品。在书中,方建勋会以独创的六度书法理论,带你邂逅一位位书法大家,领略一幅幅名帖佳作,系统理解书法艺术。

了解中国书法,拿起这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5000年中华文脉,24朝艺术传承,全部贯穿于书法。中国人对美的各种感悟,都凝聚在书法最纯粹的线条、最简单的黑白世界中了。理解了书法的美,你就能一通百通,更轻易地理解其他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

350多幅高清大图,全四色印刷,裸脊锁线装订,邀你来一场视觉盛宴

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拓片、秦汉时期和刻石和简牍,到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旭的《古诗四帖》、苏轼的《寒食帖》,再到徐渭的《墨葡萄图》、弘一法师的《心经》……一本书看尽历代名帖佳作。

书法学习范本字帖清单+临帖入门视频,北大书法课老师亲自教你学书法

一直对学书法心动不已,但不知道从何开始?已经在练字了,但不知道系统的进阶路线?想让孩子学书法,但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跟着方建勋老师精心准备的临帖清单和教学视频,轻松入门。

随书附赠作者亲笔书写的精美书签,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随机掉落


《中国书法通识》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为什么你一定要懂点书法

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陪伴每个读书人走过一生的视觉艺术,就是书法。中国的读书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书法,而且从事这项艺术的时间是整整一辈子。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个读书人,既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者,也是书法艺术的观看者。他们在书法中获得了美的滋养与感悟。放眼整个世界艺术之林,这种现象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中国古代在艺术教育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的话,那么,至少有两种艺术形式的修习是很特别的——一是古琴,一是书法。前者诉诸于听觉,后者诉诸于视觉,二者都是修心养性的终身教育。不过,相对而言,书法比古琴更为普及。

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电脑和手机都已经普及的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练字,但无论如何也应该懂一点书法。具体而言,我给你四个理由。

从小处说,懂一点书法,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文化情结。

记得小时候,我对照着样本抄写生字,有几个写得比较像,就觉得很有成就感。等到了毛笔描红的阶段,老师会把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圈起来,我每次都要数一数今天得了多少个圈。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早已经不用毛笔写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写字也已经被打字替代,但认为“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仍然是中国人一个称得上“顽固”的文化传统。几乎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写一笔好字的种子。看到有人写一笔好字,我们就不禁会对他高看一眼。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注重文字的书写。

时代在发展,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你可以不会用毛笔写字,也可以不练书法,但面对一幅书法作品,你不能只会简单地赞叹“厉害”“牛”,而应该能从专业角度欣赏、评点,能辨认出字体,能从笔画、结构、章法、墨色等各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也叫懂一点书法。在本书中,我会把这套欣赏、评点书法作品的专业术语和方法教给你。

能懂这一点,就很了不起。

从大处说,懂一点书法,就掌握了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艺术形式。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伴随了汉字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艺术形式。

在中国艺术史上,从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甲骨文、周代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大篆,到秦始皇时期的泰山石刻、汉代的居延汉简;从魏晋时期的行草尺牍,到唐代的楷书名碑;从宋元时代的文人书画,到明代的竖轴巨制,再到清代的金石风潮,书法始终在场,从不缺席。直到今天,书法艺术仍然是活的艺术。

所以,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写西方艺术发展史,往往拿建筑作为主线;写中国艺术发展史,最适合作为主线的艺术形式便是书法。的确,每个时代的文艺风气,都能在书法中得到体现,这是其他艺术形式做不到的。

在这本书里,除了讲解书法相关的知识,我还会带你看大量的书法作品。每一节都有丰富的书法作品图片,这些精选的书法名作,希望你能过过眼。毕竟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观看作品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听过、看过这些作品,从此,你对中国书法的了解就不仅仅是大家都知道的《兰亭序》,你还会遇到《张迁碑》《朝侯小子残碑》《丧乱帖》《祭侄文稿》《肚痛帖》《寒食帖》《婴香方》,等等;你不仅对它们有直观的印象,更能说出它们各自妙在哪里。

空间、时间、节奏、造型、虚实、阴阳、刚柔,等等,中国人对美的各种感悟,都凝聚在书法最纯粹的线条、最简洁的黑白世界里了。懂一点书法,最容易一通百通。

从实用角度说,懂一点书法,你还拥有了一种高阶的社交货币。

退一步说,即便我们现在不练字,走进书法这个大观园,好好游览一番,也是很值得的。在现代的社交场合,除了谈工作、谈生意,总得聊点轻松话题。但是现在,话不投机、割席断交的话题越来越多。在我看来,书法反而成了一种既高雅且安全的谈资。

书法是中国最普及的艺术。一本书的书名,一家店铺的招牌,墙上挂着的一张字画,名胜古迹里的一块牌匾、一副对联,不用专门去博物馆、美术馆,书法作品随处可见,也随时可以成为社交话题,走到哪里都能聊得起来。

但怎么才能聊得更内行、更有意思呢?除了可以聊字体、笔墨,这本书还会讲到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十几位书法家,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到草书大家张旭、怀素,从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再到近代的吴昌硕和弘一法师,等等,你不仅能了解他们的代表作,还能了解他们的为人、经历和性情。

下一次,再讲字如其人,你也能侃侃而谈;再说艺术风格,你也能说出一幅作品的师承和创新。这么聊,当然就有意思多了。

从实践角度说,懂一点书法理论,是一次必要的认知升级。

也许你正准备练习书法,或者已经练了一阵子,我想说的是,书法学习,勤学苦练固然重要,但有正确的认知指引,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就好比你开车去一个地方,光有马力、速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方向。

前人说,学习书法要“取法乎上”。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并不是你拿了一本王羲之的字帖,天天照着写,就是“取法乎上”了。“上”,是你要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它的好和它的妙。如果不能真正内心感受到,天天看,也只会“视而不见”。

以我多年的习字和教学经验来看,一个人,理论素养越好,书法学习的后劲就越足。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要“以理导学”。既要学习技法,也要了解技法背后的“理”。否则,练着练着就容易迷失方向。

你看,不管是从文化传统的小处着手,还是从中国艺术的大处着眼,不管是实用的社交货币,还是书法实践必要的认知升级,懂一点中国书法,都会让你从此进入一个新世界。

以上所言,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在中国书法这个广阔天地里,我既是研习者,也是研究者,同时还是个热情的传播者。

如果从小学三年级用毛笔描红开始算,我练字已经超过四十年了。15岁以后,基本没有间断过每天的书法日课。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练字,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三十多年。所以,我之前在北京办的书法展的名字就叫“早课”。

我练习书法,最初是从楷书开始,再到行书,练到现阶段就不再局限于哪一种字体、哪一位大家了。书法史上的每一种字体,书法大家的诸多重要作品,我都尝试着去临习过。就拿你很熟悉的《兰亭序》来说,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摹本我都临过,加起来临了又上千遍了。

图0-1至0-5是我的几幅书法作品,涵盖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既有临古,也有创作。书法学习,漫漫长路,永无止境,我觉得自己一直在行走,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感悟,然后落实到自己的书写中。学无止境,每当有了一点进步,或者写出几个满意的字,我就可以满心欢喜地自我欣赏一番,得意片刻。这是修习书法的一大快乐。

图0-1 方建勋篆书作品

“冰柯相与”

图0-2 方建勋隶书作品

“书可下酒,云难赠人”

图0-3 方建勋草书作品《吴镇题画竹诗三首》

图0-4 方建勋行书作品《小窗幽记》

图0-5 方建勋楷书作品,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作为研究者,我先读了书法专业,硕士毕业后,又到北大哲学系读了美学博士,后来还读了艺术史博士后。之所以从书法转向美学,是因为练字时间越长,困惑也越多。比如,书法为什么要强调使用中锋?书法为什么要追求“贯气”?为什么很多书法家的字,结构写得很不端正,却被认为是佳作?……这些问题,若是就字论字,很难有答案,只有结合哲学和美学来理解,才能有所“顿悟”。

最近这些年,我投入了极大热情的一项工作,就是书法教学和传播。我不仅在北大开了一门书法公选课,给来自各个院系、专业的学生讲书法审美与实践,还一直在北大校友书画协会担任书法公益班的指导老师,业余教几千人研习书法。他们当中,有大学老师,也有学校保安,有外企职员,也有公司经营者。他们大多没有书法基础,但两三年下来,不少人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

我讲书法课,会把审美、历史与技法融合在一起讲。这套独特的三位一体教学法,非常适合成年人。成年人理解力比较好,在学习技法的同时,兼顾书法的审美和历史,就更容易进入书法的“场”,也就更容易取得进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更加高效。

我的这套教学法,同样贯穿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小白”到能写出一幅有模有样的书法作品,并由此让书法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作为老师最大的欣慰。你看,这让一个人的人生变得更美好了。

这本书是以我在得到App开设的《中国书法通识》课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从“听”的文稿,变成“看”的书籍,这中间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化和打磨。而后,它将成为《中国书法通识》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我相信,当你捧读此书时,一定会获得与听课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尤其是在书中面对着一位位大书法家,有诸多高清书法图片相伴相随,图文相激,你将可以用你的视觉,直接地体验书法世界的美妙。

方建勋


目录

序 言 为什么你一定要懂点书法

引 言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第一章 书体:如何欣赏不同书体的美

五体:如何分辨不同的书体

甲骨文:孩童期的天真烂漫

篆书:从调皮幼童到大家闺秀

隶书:先学会欣赏“横”这一笔画

草书:律动如奔跑,冲击如摇滚

行书:每个字都像在跳舞

楷书:优雅、力量与理性之美

第二章 笔墨:如何用专业语言品评书法

笔墨: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点画:点、线、面,各美其美

笔画:方圆中和,才能雅俗共赏

结构:中正、平衡与奇险之美

章法:错落排布,让字“动起来”

墨色:单一的墨,写出“五彩斑斓”的黑

第三章 性情:如何感受书写者的个性与情绪

性情:为什么说“字如其人”

王羲之:将多情细腻融进字里

欧阳询:又冷又硬的风格怎么来的

张旭:在草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颜真卿:涂涂改改,也能天下第二?

苏轼:潇洒的人,才能写出潇洒的字

徐渭:书法界的“天下di一快刀”

伊秉绶:儒者风度,写出庙堂气象

第四章 书写:如何理解不同书家的书法风格

书写:风格来自书写过程的差异

王献之:一笔书,把书写当作探险

黄庭坚:写得慢,作品才能闲淡悠远

米芾:节奏大师,率性“刷字”

弘一法师:删繁就简,由动入静

吴昌硕:临帖无止境,二十年磨一剑

第五章 观念与再造:如何透过书法看到中国的美学观

观念:站在更高的维度看书法

形与神:书法的肉身与灵魂

意与法:通观书法潮流的演变

书与画:书法和国画的相互影响

书与印:书法和印章的彼此互动

传与藏:书法的流传和收藏

内与外:用世界艺术的眼光看书法

古与今:王羲之的成圣之路

第六章 习字:如何开始练习书法

习字:理解书法为什么必须练字

工具:学习书法怎么选择笔和纸

起步:学习书法为什么要先临帖

进阶:怎么从临帖进入创作

临帖:不同书体临帖进阶清单

附录 书法学习范本字帖清单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