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

书籍作者:贾森·弗里德 ISBN:9787121390616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703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在叫嚣着“颠覆世界”“商场如战场”的这个时代,好像人人都在想着改变世界—这为他们每天晚上9点开会、周末加班赶工和让整个公司一起加班找了个好理由。

  作为一家长期赢利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两位作者明确反对这些让人每天感到混乱、焦虑,且让人疲惫不堪的工作方式。通过展示Basecamp公司在公司愿景、工作时间、公司文化、工作流程、业务管理等方面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新的可能—冷静的公司文化。而且,本书旨在让你理解,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规模的公司,都能够达到同样的境界。


作者简介

  贾森·弗里德(Jason Fried)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是美国软件公司Basecamp的创始人。Basecamp原名37signals,是高效的软件公司之一,它推出并持续维护着受用户欢迎的项目管理工具Basecamp。Basecamp公司始终保持着“小、美、酷”的特征,维持着小团队的规模,它的50多个员工在世界各地远程办公,是远程协同工作的典范。贾森和戴维合著的第一本书《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前列,书中推崇的管理理念在国内商业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贾森倡导软件极简主义,相信简约之美,他尊重简单和坦诚,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创业过程和产品开发之中,在IT圈拥有一大批粉丝。

  戴维是网络开发框架Ruby on Rails的创始人,并因此在技术圈享有盛名。此框架让无数程序员受益,被称为程序员的“基本开发环境”。


编辑推荐

  2020年的跨年演讲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快公司”时代结束了。

  经过2019年一年的企业走访和观察,我认为企业规模以指数级扩张的互联网黄金阶段已经过去了,大部分企业将进入小步快跑的状态。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要想打败竞争者,就要快速做大、做强。但当只有1%的企业可以快速成功时,如果我们依旧坚信“唯快不破”的“快公司”哲学,可能99%的企业将会快速死亡。

  《重来》系列的两位作者不是纸上谈兵,他们确确实实将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了行业标杆。相信这本书将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慢公司”启示录。

  吴晓波/财经作家,890新商学、蓝狮子出版创始人


  本书的作者贾森·弗里德(Jason Fried)和戴维·海涅迈尔·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一直在为读者指出通向高效工作的新路。如今,他们再次带着一套大胆的策略卷土重来,告诉读者该如何创建理想的公司文化——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冷静的公司”。他们的方法直击工作中的混乱、焦虑与压力,而这些如同瘟疫一般,侵扰着上百万的工作场所,束缚了数十亿职场人的潜力。

  超时工作、过大的工作量、缺乏睡眠,这些已经成了现代人的“荣誉徽章”。可两位作者认为,这些其实是愚蠢的标志。悲哀的是,这不仅是大公司才会遇到的问题,个人、承包商、个体企业家也都在用相同的方式损耗着自己。提高生产力的办法不是投入更多时间,而是减少浪费,减少那些带来干扰和持续压力的事。

  别再颂扬“疯狂”了,现在是倡导“冷静”的时候了。在这个问题上,贾森和戴维拿出了坚实的论据。自从20年前创立Basecamp起,两位作者就把“冷静”设为公司文化的基石。本书汇集了他们的洞见与真实经验,既实用又有启发性,必将成为管理者的新一代管理指南。这并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的书,本书告诉你的是“他们已经做了什么”,而且会让你看到,每一位管理者和经理人——无论身处什么行业,公司规模是大还是小——都能做到这些。


前言

  如果可以重来,你还会做工作狂么?

  “问问人们在必须完成工作的时候会去哪儿,你极少能听到这个答案:办公室。”

  不知《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里的这句话戳到你没有?

  和《重来》系列的前两本一样,第三本依然是两位作者贾森和戴维(及其公司)真实工作状态的总结与分享。本书的主题是反对工作狂,倡导公司管理者建立更为冷静、高效的企业文化,减少浪费,减少带来干扰和持续压力的事。

  翻开书看了几页,我就开始想,这样的公司是否能在国内生存?而国内什么时候能有一批这样的公司?“快忙疯了”已经成了很多朋友的日常,大家都在抱怨加班,享受其中的人很少。确实,我也认识一些“主动的工作狂”,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工作成果的正反馈也让他们真的很开心。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工作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随之而来的代价是,减少自己和亲朋好友相聚的时间。换句话说,我认为工作狂是伟大的,他们为了远方的客户,牺牲了亲近之人。但问题是,大多数人,作为“被动的工作狂”,不管是老板还是员工,并不想这样。

  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不知还要持续多久),让我对工作与生活有了一些新思考。

  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会看重财务回报,当然,这必不可少。如果再深想一层,有了财务回报以后,你会拿这些钱来做什么?认真一点,答案肯定不是“吃喝玩乐”。所以,钱其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单纯为了获取钱的工作就更不是人生目的了。

  除工作以外,你还有更多的手段去获得财务回报。例如,用认真和孩子玩耍代替花钱给孩子报兴趣班,发展一个兴趣爱好并保留获取副业收入的可能,研究至少30年期限的投资以赚取额外的“睡后收入”……所以,是时候重新审视工作本身的意义,并做出合理规划了。

  那要怎么做才能让工作上“忙疯了”的状态有所改观呢?

  书里给了一些思路,选几个有趣的说说。


  ——没有目标,不想改变世界——

  书里反对的是舍本逐末地把完成目标、改变世界当成终极要义,而倡导把精力聚焦在踏实干活,为客户创造价值上。我看过太多公司简化管理,设置雄心勃勃的数字目标,然后为了实现它无所不用其极。

  书里推荐的做法是:没有目标。大家在一起共事是基于信任、共识,真心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仅此而已。有点阿Q式的自我解压?好像是,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反对共享日程表——

  最近你看过自己的日程表吗?你自己填上的内容有多少,被其他人填上的又有多少?我把前者叫作“主动时间”,后者叫作“被动时间”。

共享日程,看起来很高效,大大提升了“约个会”的效率,可是,作者认为大多数会议本身就是低效的,它只是让小部分人“感觉很好”,而浪费了其他大部分人的时间。

  取而代之的做法,是设置答疑时段,给每个人都留下足够多的、整块的、不被打搅的“主动时间”,把各种需要互动、响应的“被动时间”留在一个特定的时段,真正紧急到需要立刻马上做的事情,其实没那么多。


  ——反对公司的“家文化”——

  据我的观察,“家文化”是不少国内企业特别喜欢提倡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许是一个重要因素,“东方情理法,西方法理情”的说法或许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和同事有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工作之外的好朋友,合作起来会更加顺畅,但如果完全失去了工作之外的其他朋友,未免得不偿失。

  对于公司的“家文化”,我想也有更详细的划分。相较于民主平等的“家文化”,封建家长式的文化氛围显然更让员工不舒服。一提到后者,似乎很多事情都不可讨论,工作到深夜,或是放弃假期,在这儿就变成了奉献,甚至连拒绝都变成了不道德。

  书里的观点是,同事、家人、朋友,都很重要,保持多样性,要好过混为一谈。


  ——不给客户做承诺——

  看似不负责任的“不承诺”,其实是一种更负责的做法。毕竟,我们处在“VUCA时代”,很难预知未来,也很难计划未来,强行设定目标并执着地追求,很可能适得其反,边走边调整是一种好办法。

  不做承诺,可以掌握主动权,随机应变地做出更适合当下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响应,救火队式地打补丁。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本书里说的情况太理想了,在我们这里不可能做到。我承认,肯定没法儿照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可以借鉴的有哪些?前提条件是什么?适用场景是什么?可以应用到什么程度?

  以下,是我认为的一些助力条件。

  第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整个社会的供给可以越来越丰饶,那人们就会越来越少地“为五斗米折腰”。很幸运,我们的社会正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

  第二,价值观的多元化。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宽容,老板不只是追求把企业做大、做强,员工不只是追求职位越做越高,而是可以选择“小而美”、选择留在某个层级,然后去体验更丰富的人生。

  第三,组织成员都是精英。较少的工作时间还能有较好的产出,需要每个人都是专家。这意味着上下级关系的平等,即只是分工不同,而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关系。

  第四,合作关系更加灵活。组织内是精英小团队,组织间是自由人的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摆脱传统的甲乙方关系,合作中的各方各有所长,互相赋能。

  第五,更具创新性质的任务。比如设计师、律师、音乐人、作家等的工作,这类工作的产出,不是靠堆时间就能做好的。而这样的专业人才,也并非要拼执行时间,而是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回想了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如写书、咨询的工作模式,就和书中所提倡的理想工作状态比较像。在几周到几个月的项目周期内,我和合作伙伴组成虚拟的项目组,大家共同完成一个有价值的任务。每一天,没人知道其他人正在做什么。他们在工作吗?不知道。在休息吗?不知道。他们在吃午饭吗?不知道。在接孩子放学吗?不知道。而且没人在乎这些,只要按照约定,完成任务就可以了。

  如果你向往书中描述的工作状态,且你是一个打工者,那么在设计自己职业路线的时候,可以留意上面我说的几个条件。如果你是一个老板,可以开始思考,在当下的中国,如何让社会越来越多样化,让“小而美”、没那么多野心的存在成为一种选择。

  合上书之后,我想,编辑找我写序,可能是看到我已经在践行书中所说的工作模式。不管你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者,希望这本书能给你一些启发。


    苏 杰

    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


  当个快乐的奋斗者

  对于资深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而言,Basecamp这家公司的神奇大抵毋庸多言。

  当它还叫37signals时,就凭借独特的产品设计和团队理念,引领过一波“小而美”的创业风潮。团队的几位创始人还是高产的写手,在博客上妙语连珠,遂而结集成册,畅销全球。

  我在学生时代末期就读过他们的《重来》系列图书,有所启发,工作数年后再读,愈加认同。后来国内出版的《重来2:更为简单高效的工作方式》探讨的主题是远程工作(Remote),在2020年初疫情期间又被翻出来重新热议了一波。优秀的底层思考,总能对抗周期性衰退,成为半衰期更长的精神食粮。

  一直以来,我都在关注着他们产品的迭代、演进,对其团队的博客更新和新书动向也如追星般永远守望在前排。这本书在美国发布之初,我就第一时间在亚马逊上购买了电子版,酣畅淋漓地读完并做了笔记,且推荐给身边志同道合的创业者。

  如今,曾与我多次合作的蓝狮子和博文视点终于将这本书引入国内,他们邀请我写一篇推荐序,义不容辞,荣幸之至。

  Basecamp的书总能带给人阅读的乐趣,因为它常以短小、简洁、易消化的篇幅来编排。它不会像绝大多数同类“畅销书”那样,用喋喋不休的繁复解释、冗长案例和不相关的背景故事来淹没你。它总能用三两句箴言式的智慧短句,激荡起你主动思考的涟漪,在脑海中震荡回环,继而渗透进你的潜在意识,并在日后某个需要决策的时刻意外地蹦出来敲击你一下。

  你手头的这本新书,描绘了一个气场平和、友善,迅捷、高效的工作场所。作者以标志性的洒脱不羁、直言不讳的风格,带领读者了解他们为什么不谈薪资、厌恶会议、远离社交媒体、习惯说“不”。令人讶异的是,书中所提出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是如此接近常识,但在实践中似乎又与大多数企业组织的文化背道而驰。

  詹姆斯·奥图尔在其《领导变革》一书中提出,变革的最大阻力往往源自企业文化,而“安逸的意识形态和习惯的暴政”往往是侵蚀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千万不要低估懒惰无知的管理者在特定企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所能造成的伤害。

  而本书想要提醒各位的是:对于身居要职的雇主、管理层、决策者而言,完成伟大的事业和享有工作之外的生活,二者未必不可兼得。虽然大众文化把血汗和泪水当作荣誉勋章,颂扬的是那些奋斗者、拼搏者,但正如本书所阐释的,总有一种更平静的解决之道,让你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在生活中更加淡定豁达。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10年的人,我历经员工、管理者、创业者、投资者、咨询顾问等多个身份,处理过本书中几乎所有的论题。曾几何时,当我对团队中的某些行为模式、管理风格、流程、信噪比等提出异议时,也被质疑为错误、反团队乃至“反社会习俗”。读完这本书,颇多共鸣。复盘往昔谏言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像本书那样将观点表达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我20岁的时候,是一个拥有科比·布莱恩特“黑曼巴”精神的员工。彼时享受着行业上升周期和公司高歌猛进的红利,我总是第一个进办公室,最后一个出来。我喜欢看到同事的头像在内部聊天工具上一个一个变暗,会为了加班晚餐和夜班车而待到八点半。我相信公司说的一切,拼尽才智和一切内外因素斗智斗勇。为了公司的增长,我放弃了大块儿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时刻。

  现在我30岁了,我感恩年轻时的敢拼敢闯,为我铺就了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更为平坦的路途;但我知道这并不全然值得。我想要一长串丰富的人生经历,我吹过的牛、许过的愿、在豆瓣上收藏的书和影音、在地图上标注的旅行目标,共同参与了我人格的构造。如果我把这些时间都交给工作,就永远没有精力追寻真实的自己。

  当越来越多企业发出主流的倡议,要求员工放弃舒适人生,做一名勤勤恳恳的“奋斗者”“螺丝钉”,却“暗搓搓”在背后筹划着解雇年逾35岁的“职场老人”时,身在谈判桌的另一端的你,是拥有与公司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的筹码,还是身无长物、坐以待毙,成为一名没有任何退路的输家?

  作为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的你,又如何理解这股席卷而来的新兴思潮,理解雇主和员工相互依存关系的新一轮变革?你将如何把这本书中的观点传达给大家,为新形势下摧枯拉朽的行业巨浪引导前进的方向?不妨琢磨一下Basecamp这帮人的观点吧。

  我建议你像我一样,在办公室或书房常备一本,在实践中体味这派超越国别文化和行业沟壑的“最本初的”商业哲学。


    范冰

    畅销书《增长黑客》作者、商业咨询顾问、出版顾问


目录

开 篇

“我快忙疯了”??/ 003

我们是谁???/ 008

你的公司是个产品??/ 010

抑制你的野心

拒演“拼命工作”的苦情戏??/ 019

做个快乐的和平主义者??/ 021

我们的目标是:没有目标??/ 024

别总想着改变世界??/ 030

边走边摸索??/ 032

舒适环境有什么错???/ 034

捍卫你的时间

40小时足矣??/ 041

保护主义??/ 043

高质量的1小时??/ 045

高效比高产更重要??/ 050

比别人更努力,就能出类拔萃???/ 052

上班时反而没法完成工作,为什么???/ 054

答疑时段??/ 056

俄罗斯方块??/ 062

当下的牢狱??/ 065

即时回复??/ 067

错失良机恐惧症??/ 069

培养企业文化

我们不是一家人??/ 077

榜样的力量??/ 079

信任犹如电池??/ 081

不要最后一个才知道??/ 083

老板的话重千斤??/ 088

低处的果子未必摘得到??/ 090

别在睡眠时间上自欺??/ 093

真正的平衡??/ 096

简历不重要??/ 100

没人能立即上手??/ 103

不必理会人才争夺战??/ 105

不做薪酬谈判??/ 107

谁的福利???/ 114

图书馆守则??/ 118

拒绝假“度假”??/ 121

冷静说再见??/ 124

剖析工作流程

群聊的害处??/ 131

逼死人的截止日期??/ 134

别做膝跳反射??/ 138

警惕“两周连轴转”??/ 140

新常态??/ 144

坏习惯会打败好意愿??/ 146

追求独立??/ 148

承诺比共识更重要??/ 150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153

逐渐聚焦??/ 155

“无为”又何妨???/ 157

知足常乐??/ 159

最糟实践??/ 162

不惜任何代价???/ 168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70

魔力数字3??/ 172

坚持下去,有始有终??/ 174

“不”的价值??/ 176

深入思考业务

冒险不等于鲁莽??/ 183

季节轮转??/ 185

利润才是硬道理??/ 187

故意放弃??/ 192

发布,然后学习??/ 195

别做承诺??/ 198

他抄我的!??/ 202

掌控变化??/ 204

创业容易守业难??/ 207

小事一桩,还是世界末日???/ 212

美好的旧时光??/ 214

收 尾

有意识地选择冷静??/ 221


短评

苏杰、范冰的序文写得非常到位,吴晓波的评语也一语中的。延续了《重来》系列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2020-07-22

像追系列电影一样读《重来》系列,这套书也从公司海报合集,逐渐转为企业家的管理心得。这本书介绍了把工作放下的方法:把长期的计划放下,以两个月为单位推进,快速行动,在运行中微调;放慢即时信息的回复速度,腾出思考的时间;留出整块的专注时间,而不是碎片时间。

2020-07-31

相比重来1干货要少,不过还是一样的味道。大部分干货都是作者个人经验与价值观,并非通用的原则与定律。但你依然会有所启发,你也会理解什么是“小而美”的公司

2020-08-01

看过前作,一开始没有特别的期待,反而读完了感觉特好。这种感觉也特别想书里说的一些观点,企业不是那种打了鸡血往前冲,也不是苟且的得过且过,而是关注自身的状态,员工的福祉,做可持续发展的打算和不涸泽而渔的选择。

2020-07-28

反向思考。不是大作品。是小信条, 简单,但可贵。

2020-07-22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的书评

看到《重来3》上市了,分享一下前段时间写的推荐序。 一句话观点:工作狂也好,书里说的状态也好,希望大家了解不同的选择,想清楚,并努力让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问问人们在必须完成工作的时候会去哪儿,你极少能听到这个答案:办公室。” 不知《重来3》里的这句话戳到你没有...

2020-07-22 11:40:09

标签
商业,自我管理,职场,商业,价格心里,定价,营销,管理,Kindle,思维,微信读书,temp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