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顿悟

顿悟

书籍作者:朱腾明 ISBN:9787521848854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9084
创建日期:2024-05-04 发布日期:2024-05-0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兼顾通俗有趣和严谨深入。书中每一小节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件小事或时政新闻中的一条信息入手,夹叙夹议,带出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同时注意由浅入深,在逻辑上层层递进,让读者既感受到经济学的有趣有益,又体会到经济学的深刻有力。本书稿作者从企业管理人员的角度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会接触到的经济学知识及经济学案例展开系统论述,围绕成本和选择、边际和决策、分工、交换和协作、市场和竞争、供求和价格、劳动和资本、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等角度展开论述,娓娓道来,重于实际应用,可读性强,对企业经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朱腾明,一位坚持学习和思考的企业管理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长期就职于某央企所属企业,先后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企业管理工作,在各类报刊发表论文和文章近三十篇,出版图书两部。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本书选择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经常遇到,又对普通人而言重要的经济问题,结合经济学理论,用作者的实践经验或感悟进行解读,让读者理解起来更鲜活、生动,仿佛抽象的理论有了生命,处处透出生活的气息、百姓的所思所想。


《顿悟》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让经济学回到民众之中

——梁小民

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全民学哲学”运动,到处都在讲学哲学的意义,报刊上充满了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文章,在我的记忆里,有些还写得不错。采取“运动”的形式学哲学恐怕是历史上的独创,空前绝后,且以一分为二、阶级斗争为中心,也有些偏颇,不过让大众掌握一点哲学知识倒是一种好想法。

比起哲学,经济学更应该普及。经济学本来来自现实生活,是指导人们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生活得更好。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经济问题,大众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经济学思想,但经济学家把这些道理提升为理论,并用数学模型来表达后,经济学就从“长青的绿色之树”变为“灰色”的,远离了我们。经济学家的理论化、数学化是有意义的,这才能推动经济学不断深化,高于现实。但经济学还须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懂点经济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经济活动,加深对各种现实问题和政策的理解,眼界更宽、更深。读了朱腾明先生的《顿悟:有趣有益的经济学》,深感这正是百姓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一本好书。即使是专业经济学家读一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朱腾明先生长期在石油企业工作,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他并没有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他遇到了许多经济问题,这激起他对经济学的兴趣。于是他读了许多经济学著作。他并不是为读而读,而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而读,读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悟,使他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产生了恍然大悟的“顿悟”,于是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与写作风格,与专业经济学家写的不同。它是从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出发来理解经济学和运用经济学,形成一种“平民经济学”的独特视角和表述方法。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当然,仅仅是实践,没有学习和思考,也难以做到这一点。实践与理论结合,让经济学从“神”还原为“人”,正是本书的特色。

这个特色首先体现在所选的内容上。朱腾明先生并不是要写一本系统的经济学,所以,他对经济学的介绍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自己经常遇到又对普通人而言重要的问题。全书共11章,“微观”部分共8章,所选的成本和选择,边际和决策,分工、交换和协作,市场和竞争,供求和价格,劳动和资本,企业和企业家,外部性和政府行为,都与企业与个人决策相关,也是他与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遇到并解决的问题,对其他问题略而不谈,这就是平民或者说一个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角度。“宏观”部分只选了老百姓更关注的货币和银行、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以及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所选的这些内容,与他的工作实践相关,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关注并有兴趣的。这种选择就不同于专业经济学家写的通用型教材。

其次,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概念与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完全与经济学家的解释相同,但是不像专业经济学家一样从理论到理论,或者用数学模型论证和说明,而是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或感悟来说明自己的理解。道理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相同,但解释的角度不同,写法不同,让大家理解起来更鲜活、生动,仿佛抽象的理论有了生命,又从“灰色”变成了“绿色”。例如,从司机更礼貌地为行人让行,说到成本的概念,进而说到每一项决策中对成本的考虑,又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这样一种对成本这个重要概念的解释就比教科书上的解释要生动、全面,而处处透出生活的气息、百姓的所思所想。书中对许多经济学概念的解释都用了这种方法,使一个从未学过经济学的人,学起来容易,也倍感有趣。

当然,百姓学经济学,最终目的还在于用。这就在于既能用经济学指导自己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决策,又能理解现实中众多的复杂问题。“用”不仅是指导行为方式,也是深化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手机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作者从手机的制造中解释了分工协作和全球化,以及这种协作背后的“利己”动机。读了这一段,你会对常用的手机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分工、协作、全球一体化并不是远离我们,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宏观经济中用通货膨胀解释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让我们体会到,“钱”多了,并不是真正的收入增加了。本书把对经济学的解释与运用融合在一起,真正是“活学活用”。这样学经济学就会有趣,而又有收获。这本书,不仅要告诉你经济学,同时也给了每一个普通人学经济学的方法。“为用而学,学以致用”,就是学习经济学的根本之路。

一本书能给我们一些新东西、新视角,就值得去读。这正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愿大家和我一样爱读这本书。

前言

大约在十年前的一天,我以急迫而又忐忑的心情捧起久负盛名的经济学经典名著《国富论》。当第一次读到那段最常被经济学者引用的关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工作动机的文字的时候,我仿佛被电击了一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情。《国富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文字,振聋发聩。在随后坚持不辍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学经典著作,还是经济学教科书,都常常给我这种感觉。

经济学之所以给人以这样的感觉,首先是它说理有理有据,特别是它的微观经济学部分总是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甚至是我们亲自参与其中的经济活动入手来分析和揭示其背后蕴藏的规律,所以,经济学的解释力很强。当我们看到经济学在列举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并给出其背后的道理或原理的时候,常会在内心感叹:是这样啊!真是奇妙啊!

例如,本书“23买卖是怎样达成的?”里面介绍的,一桩买卖达成后,人们往往会说卖家在这桩买卖中挣了多少钱,如何如何,好像买家就亏了一样。事实不是这样的。只要买卖双方是独立、自由的,买卖达成一定是双方都获益,至少没有一方受损,是双方自愿的结果;否则,如果一方获益,另一方受损,那么,一定不是公平的交易。经济学通过定量分析告诉我们,通过一桩成功的交易,卖家的确得到了好处,那是生产者剩余;而买家也一样得到了好处,这就是消费者剩余。事实上,人们买到特别需要的可心的东西的时候,常常表现得跟卖家赚了钱一样的高兴,甚至比卖家还要高兴。

经济学之所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还因为它总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分析人的行为导致的经济结果和呈现的经济规律,它没有道德说教,只是在说事实,是我们自己也参与其中的事实。经济学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并没有对谁进行道德谴责,而是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在看到这些分析的时候,并没有羞耻感、没有压迫感,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例如,本书“51为什么有关部门不管管月饼的价格呢?”说到,当买月饼的人多起来的时候,卖家就会调高月饼的价格,而当有人觉得月饼价格太高的时候,他就会“用脚投票”,走人了事,当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购买的时候,卖家就会倾向于调低月饼价格。这就是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价格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机理。这样的分析承认和认可人的自利动机,人总是希望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经济学启发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既然人们出于利己动机做事是合理的,既然我们自己也是出于利己动机在做事,既然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处在全社会分工协作的某一个环节上,那么,我们就该尊重每一个人,保证他们享有应有的尊严,无论他们是在风雨中穿梭的外卖小哥,还是端坐在华丽宽敞的办公室里的企业老总。

我们前面说过,一桩成功的交易一定是买卖双方都得到了好处,即所谓的双赢或共赢;没有一桩买卖是一方获益而另一方受损,至少这样的买卖不可持续。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自利必须利他,利他是利己的前提。因此,无论是个人做事,还是企业经营,都要想着你的合作伙伴会从合作中获得什么益处,企业产品和服务会给顾客带来什么福利,而不是只想着自己一方会得到什么好处。你给对方的福利越多,你自己得到的好处也就越多,这正如本书“71抱怨客户不如专注于满足顾客需要”所分析的。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以这样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去做事,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充满善意。

经济学,抛开了道德的说教,却没有离开道德范畴。它从对交易的本质的分析中得出了利己必须利他的结论,从而实现了利己和利他的统一。这是顺应人性而不是违逆人性的道德观,所以,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经济学当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当然不需要每一个人都了解和掌握;但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特别是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譬如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习和理解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与思想,建立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办事。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

生活在半个世纪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冯·米塞斯曾针对他那个时代的状况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多数人都不了解经济学,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现在,距离米塞斯的时代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中国改革开放也快半个世纪了,可是,我们这个时代仍有很多管理经济和管理企业的人都不了解经济学,不懂得经济学,这是一个更加让人悲哀的事情。

经济学是围绕着市场和市场的运行规律展开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本质上是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中国较好地运用带来的。作为持续深入改革的一个标志性成果,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然而,迄今十年过去了,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或者不情愿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经济出现一点点问题或波动的时候,就想让政府走到前台,代替市场担纲经济活动的主角,有人甚至时时怀念过去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人甚至幻想回到过去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要巩固和发展四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目标,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开放及深化市场化改革。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管理人员中建立起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正确认知,就很难向纵深推进市场化改革。当前首要的是在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中普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让他们形成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自觉地遵循经济规律,顺应经济规律,运用好经济规律。作为管理者,除了参加有组织的、系统的培训学习之外,应该主动自觉地学习经济学知识,研读经济学书籍,既享受经济学的乐趣,开悟人生;又指导自己更好地履行职责,推进事业。

近些年在图书市场上不乏经济学书籍,既有供高校师生使用的教科书,也有各类经济学通俗读物。在经济学日益数学化、模型化的今天,对于没有接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普通读者来说,要读懂经济学教科书是不容易的,这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和相当的毅力;但是,读懂通俗读物却是可能的。先读通俗读物培养兴趣,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再研读教科书,不失为自学经济学的一种可行途径。

近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自己多年来学习、研读经济学的体会分享出来,一方面对自己是个总结交代,另一方面希望能普及经济学知识,特别是对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真正树立市场意识有所助益。虽然一些教授学者为了让经济学走近大众,已经努力用通俗的语言与简化的叙事方式撰写和出版了一些经济学通识读物,而且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但是,我读来还是感觉有的学术气息太浓,不易理解,有的通俗有余,严谨性又不够。所以,我希望我能写一本经济学通识书,多少弥补以上的不足。

现在这本书就是我自己学习经济学的一点体会和认识,也是我想传播给读者的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本书不追求经济学知识的全面、系统,只是撷取我认为有趣、有益和我个人体悟比较深的知识点,介绍给大家;由于本人长期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所以,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学知识;另外,我还针对我听到和看到的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专门撰写了几小节文章,以厘清这些认识,例如,关于中间商推高物价、官员“权力寻租”、中央银行“印钱”的说法和美联储阴谋论等。

本书力求兼顾通俗有趣和严谨深入。书中每一小节从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件小事或时政新闻中的一条信息入手,夹叙夹议,带出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思想,同时注意由浅入深,在逻辑上层层递进,让读者既感受到经济学的有趣有益,又体会到经济学的深刻有力。

本人也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只是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因为在生活中、在企业管理的多年实践中深感经济学知识与理念对个人生活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遂潜心学习研读经济学知识,并尝试着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指导个人生活和工作,长期坚持下来,颇多收获。然而,个人修行提高是一回事,把个人体会和认识整理固化成书又是一回事。

写作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你自以为懂了的道理,你也可能能清楚地讲出来,但是,你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让人看得懂,理解得了,而且读后还有愉悦感,那就难了。这个时候你可能才意识到你并没有真懂,你要反复去查资料,翻阅不同的书籍,对比、咀嚼不同的说法,直到你觉得真懂了、有自己的观点了为止,这时你又要琢磨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把这件事说清楚,让人能看明白、看得愉快。所以,写作真的是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

现在,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噢,准确地说,是近两年里的属于自己的零碎时间做完了这件自讨苦吃的事情。我知道,这本书之于经济学远不完整、不全面,我说过,我不奢求完整、全面,实事求是地说,我也没有能力奉献给读者完整、全面的经济学,那是学者、教授的事。我想,只要读者认真读了本书一节节能独立成篇的文章后,咂咂嘴:嗯,有点意思,有收获,并且激起兴趣,想找更多的经济学书籍来看,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就不枉做这件自讨苦吃的事情了。

如果读者读了本书后,觉得有的地方说得不准确、有的地方说得不清楚,那是很正常的,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知识储备、各人有各人的学养和经历,当然,大体上是作者水平有限所致。如果读者读完了,觉得经济学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值得玩味的,那不是经济学本身的问题,而是作者没有能力展现更多经济学的益处和魅力。不管怎样,一个非专业的实践工作者想去做一件专业的事情,一定会与专家做这样的事情有差异或者差距,但是,这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或者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写法,对于推动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应该有所裨益。相信本书会成为经济学图书百花园里有独特韵味的一枝花朵,虽然可能只是一枝不起眼的小花朵。

本书是作者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写成的,本没有什么清晰的出版计划,但凑巧的是本书出版之时,恰逢伟大的经济学家、思想家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之际。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1776年出版《国富论》,自此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在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下,亚当·斯密开辟的经济学道路变得越来越宽阔,亚当·斯密的思想之根已经生发出一棵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但是,无论经济学走多远,怎样发展演化,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因此,作为一名经济学爱好者,谨以此书献给亚当·斯密300周年诞辰,以示对他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