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

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

书籍作者:林雪萍 ISBN:9787121395741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598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从制造工厂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来源。工厂与外部交互所发生的创新——灰度创新,远比想象的复杂,而且生机盎然富有活力。如果放大到整个制造业来看,没有对制造土壤的固守,基础原理突破所带来的生产力将会大打折扣。中国有着肥沃的制造土壤,珍惜这些土壤和它下面的交错复杂的供应链根系,是中国制造的一条跃迁之路。

作者简介

  林雪萍-

  全球产业观察家、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对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及环球制造创新体系有较深研究。曾在《哈佛商业评论》《瞭望》周刊等杂志发表上百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出版《智能制造术语解读》《美国制造创新研究院解读》《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等专著。

  主要研究领域: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工业与能源升级、全球制造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与供应链升级路径、企业先进制造技术战略


编辑推荐

  1.今天,全球产业链生态正在发生变革,制造业创新本身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创新从单一源头转向多元融合,制造工厂与外部交互所发生的创新——灰度创新,正在崛起。

  2.本书集结100家一线直采企业案例,从制造工厂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来源,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帮助企业去理解,应该如何与上游、下游建立广泛的连接关系。

  3.基于作者十余年对世界制造业的观察和研究,从世界制造业产业生态变革的角度,提出灰度创新的实操法则,包括灰度创新的基本法则和创新失灵的机制,从正反两个角度给企业家带来启发。


  (1)林雪萍说:“灰度创新是一种创造,但其中也蕴含大量的失败。当前正处在全球化分工出现局部挫折的形势下,许多制造方式和供应链都在重新组合,都是新事物,而灰度创新的各要素也需要恰如其分地连接。拆除企业间的边界,走向无边界制造,探索更多的创新机制,这是一个时代需要回答的问题。而新冠疫情正在重塑供应链的形态,分布式制造或将会更加普遍。制造与创新的相伴和分离,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2)灰度创新具有普适性,本书对于世界制造业形势的分析,中国制造创新的理解都是深刻的,这种联合创新的思维不仅适用于制造业,都各行各业的发展思路都有借鉴意义。-

  (3)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心中有很多感慨:中国作为“制造工厂”的这么多年中,产业结合部的创新有那么多被埋没,没有得到积累沉淀,制造过程带来的创新价值被忽视,真的是我们的一大损失,希望当代的企业家能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发掘中国制造的更大价值。


《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推荐序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引起了深重的灾难。制造业供应链也受到很大影响,全球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几十年来由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制造专业化分工格局,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质疑。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有效的支撑因素和认知逐渐被瓦解。这些现象都需要得到新的认识和确认。但毋庸置疑的是,制造现场所创造的价值正在逐渐重塑产业价值链,重新挖掘制造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愈发重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出版以来,产业界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制造是一个低端环节,其中被称为“夕阳产业”的传统产业更甚。而且,似乎只有将产业放在低成本、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生产,才可能产生有限的利润。中国制造也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逐渐长大成为“世界工厂”。

  然而,这其中有一种特殊的附加值显然是被忽略了的,那就是制造的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制造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当前这样清晰地展现出来过——这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工业走向专业化分工进程中所展示的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果很少能以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的贡献也被大大低估了。对于制造创新,需要有一个更长的价值链周期,才能识别其中的价值。并非只有“源头创新”“设计创新”等才是亮闪闪的创新;中国制造在工厂现场,通过与源头创新进行工程化结合,同样取得了闪亮的创新成就。

  例如,新疆金风、苏州博众等优秀的制造企业通过在制造端产生的巨大创新,延展了源头创新的市场价值,实现了基础原理与市场应用的完美结合。这是对中国制造创新链条完善的一种探索,经过重塑甚至再造知识结晶的过程,从而为创新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初创企业尽管有着良好的源头创新,但由于制造环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还没有来得及积累足够用户的时候,就可能已经夭折在创业途中。中国制造广泛而多样化的土壤则提供了孵化创新技术的大量可能。制造企业与上下游的联合创新处在一个交叉地带,它位于企业之间的结合部。在这里,许多知识产权、操作机制并不完全清晰,无法用白纸黑字的文本完全确定清楚——事实也证明过于严谨的商业条款规定往往会限制联合创新的发生。-例如,小米与飞利浦在讨论合作生产智能灯泡的时候,飞利浦准备了几十页的合同文本,过于清晰的权责约定,一度使得谈判中断最后双方意识到只有在“灰度”的条件下,才能真正求同存异。这些合同文本最终被简化成了两页,二者通过合作顺利地打开了欧洲的照明市场。这种对不清晰的未来形成的包容合作创新,可以称之为“灰度创新”,用来解读制造商与外部机构进行联合创新时的场景。它以“制造现场”为视角,解释了一个优秀的制造商如何联合研究院所、上游供货商、下游用户等共同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从而促进创新。灰度创新的理论表明,制造现场中大量创新的价值在重要性上并不比“源头创新”低,所投入的人力与财力资源可能是源头创新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价值不可低估。灰度创新强调的是其发生在一个富于创造力的结合部,无论是制造与上游设计的结合,还是制造与下游用户的结合。生产的现场、轰鸣的机器都提供了充沛的创新土壤。灰度创新当然并不是只发生在中国。每个国家的制造业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大量案例。只是,在全球化专业分工愈发明显的当下,中国制造业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产能,这使得中国制造与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内部结合部之间所形成的灰度创新尤其显眼。

  本书第一章给出了灰度创新的定义,制造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本来就是创新的一部分。当制造处于孤立一环的时候,那就是它最为弱小的时刻。第二章和第三章,快速回顾了不同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以片段式场景勾勒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那些创新动力。这些努力,连同第四章所描述的产业生态,一起构成了对制造链条上各攸关方的决定性推进力量。

  第五章到第七章,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帮助制造企业去理解,应该如何与上游、下游建立广泛的连接关系。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是灰度创新的伙伴,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为企业灰度创新提供创意。学会与供应商和用户进行选择性的连接,是一个企业家战略视角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在第八章到第十章中,为企业家进一步落实灰度创新提供了一些实战操作中有用的法则。灰度创新的基本法则和创新失灵的机制,从正反两个角度给企业家带来更多的启发。而知识产权的流动,在灰度创新的活动中是广泛存在和渐进式发展的。

  本书涉及了许多不同的制造业企业,范围比较广,同时也借鉴了大量国外的案例。这些案例来源各自不同,参考了很多书籍,许多并不是一手材料。这些案例本身的细节并非最为重要,它背后所带来的思考更值得关注。希望《灰度创新》能够成为增强企业制造创新、提升研发效率、加强企业间合作的一本实用而有效的册子。中国制造要走向中高端价值链,良好的政策设计、给力的科研院所、健全的行业组织等都是很关键的,因此,本书也希望能为产业和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些整体上的思考。灰度创新是一种创造,但其中也蕴含大量的失败。新事物【1】。当前正处在全球化分工出现局部挫折的形势下,许多制造方式和供应链都在重新组合,都是新事物,而灰度创新的各要素也需要恰如其分地连接。拆除企业间的边界,走向无边界制造,探索更多的创新机制,这是一个时代需要回答的问题。而新冠疫情正在重塑供应链的形态,分布式制造或将会更加普遍。制造与创新的相伴和分离,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林雪萍

    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

    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


目录

第一章/灰度创新的定义:交叉结合部的创新

第一节-微笑曲线是一个典型的误解-/-2

第二节-创新驱动人见人爱,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5

第三节-制造创新那些不痛快的伴侣-/-8

第四节-灰度创新是制造结合部的联合创新-/-10

第五节-开放式创新与灰度创新的区别-/-13

第六节-灰度创新的价值去向-/-15

第二章/制造创新的国家土壤

第一节-德国从早期的染料革命到现在的工业4.0-/-21

第二节-美国制造创新的大时代变迁-/-26

第三节-日本推动创造性的合作研究-/-35

第三章/中国灰度创新:制造崛起

第一节-走向卓越制造的路径-/-48

第二节-全球化分工:灰度创新的贡献-/-51

第三节-制造难以大规模迁移的护城河-/-54

第四节-回岸制造不容易:灰度创新助推了利润-/-58

案例:灰度创新的放大效应:德国设计+中国制造-/-60

第四章/产业级生态:工业生态系统是创新的最好保障

第一节-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同级切换-/-70

案例1: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的探索-/-72

案例2:研华与大学的灰度创新-/-74

第二节-树状价值链网络-/-77

第三节-了解与支持代理商:农机与工程机械的代理商-/-79

第四节-产业集群的灰度创新:中心—卫星工厂体系-/-82

第五节-行业细分工导致大量的灰度创新-/-90

案例:工程机械代理商天远的多维度灰度创新-/-94

第五章/企业如何推动灰度创新

第一节-大型企业的创新:从一体化到中央基础实验室-/-102

第二节-灰度创新是一个组织对负熵的引入:know-how到know-who-/-106

第三节-中小企业的“三三魔咒”-/-109

第四节-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蚂蚁和大象的联手-/-112

第五节-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命题-/-/-118

案例:小松公开数据,推动建立生态-/-123

第六章/与下游用户合谋寻找灵感

第一节-与用户共同创造-/-126

案例:机床厂如何提供为用户算钱的服务-/-131

第二节-用户的经验是最好的养分-/-135

第三节-新型供应链条上的知识容器-/-142

第四节-跟着客户一起转行-/-146

第五节-逆向灰度创新:超级用户的力量-/-148

第七章/善待供应商

第一节-共进退的绿色外协会-/-162

第二节-供应链新伙伴关系-/-164

案例:为伙伴加油打气-/-167

第三节-了解上游供应商的能力-/-168

案例:空气清新剂和筷子-/-171

第四节-为供应商创造价值-/-173

案例:寻找最大公约数-/-175

第八章/灰度创新的基本法则

第一节-灰度创新是设计出来的,而非自发完成的-/-180

第二节-开箱法则Think-out-of-Box——跳出局外-/-183

第三节-一张桌子两家用:企业内部的墙,早已有之-/-186

案例:从技术到组织——菲尼克斯与中控的联合研发-/-188

第四节-找寻企业的灰度大使-/-194

第五节-跨界知识的撞色拼接组合-/-196

第六节-为合作机制保驾护航-/-199

第七节-狼群模式:供应链长板组合集团战-/-203

案例:长胜的“狼群模式”-/-205

第八节-长臂灰度创新:-ST-意法半导体的主动与康宁的被动-/-211

第九节-社会心理学的导入形成必要支撑:中外厨房的差别-/-216

第九章/灰度创新失灵

第一节-信任失灵-/-220

第二节-“非我所创”综合征是灰度创新的天敌-/-222

第三节-行业的灰度创新失灵:共性技术科研院所的缺失-/-224

第四节-生产加工深度过长-/-226

第十章/流动式知识产权的界定

第一节-联盟的知识产权界定-/-233

第二节-螺丝式(阶梯式)的渐进,确保灰度创新发生-/-235

第三节-伙伴之间的互利关系-/-237

后-记-/-241

第1章-我的非线性成长之路

1.1-第一阶段(2005—2006年):拥有一份靠谱的工作-/-033

1.2-第二阶段(2006—2008年):从草根到销冠,第一次快速“超车”-/-035

1.3-第三阶段(2009—2011年):互联网下的加速成长和运营职业生涯-/-037

1.4-第四阶段(2012—2014年):第一次创业——职业生涯中zui大的转折-/-043

1.5-第五阶段(2015年—至今):以成熟创业者的身份加速成长-/-049

第2章-非线性世界的真相与基本规律

2.1-重塑自己的职业发展观-/-058-

2.2-“S型曲线”与“第二曲线”出现的必然-/-073-

2.3-头部效应——在每一段职业经历上跃迁的秘诀-/-087-

2.4-成长赛道、线性竞争和非线性竞争-/-095-

2.5-两条“一级成长曲线”与N条“次级成长曲线”-/-104

第3章-扫清你“蜕变之路”上的一切障碍

3.1-职业生涯中早期,如何应对“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119-

3.2-职业生涯中早期,如何应对“转行难”-/-128-

3.3-工作0-~-5-年,面对多个职业机会如何选择-/-134-

3.4-如何超越那些早期职业起点远高于你的人-/-153-

3.5-成为一个顶级专家或优秀商业操盘手的具体路径-/-160-

3.6-如果在某个职业成长赛道中“失败”-/-170

第4章-向顶级高手学习商业认知/-系统思考和竞争策略的制定


4.1-系统思考能力的价值与习得-/-189

4.2-商业世界中的两种高质量思考习惯-/-196

4.3-商业环境中的“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209

4.4-如何向顶尖高手学习,提升制定策略的能力-/-221

4.5-如何预见未来,面对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做出高质量决策-/-235

4.6-顶级高手进行复杂思考和决策背后的简单法则-/-250

4.7-通过系统思考“向外”寻求成长-/-254

第5章-第三条“一级成长曲线”——心性成长

5.1-解读所谓“心性成长曲线”-/-265

5.2-一个人的内在成长——打破边界和建立边界-/-276

5.3-心性成长曲线下的终极命题与3种修炼-/-287

5.4-我的心性曲线成长之路-/-303

5.5-关于心性成长曲线的本质与总结-/-336

第6章-如何与这个注定不确定、不可控的世界共舞?

6.1-应对不确定性的两种武器-/-345

6.2-以“系统思考+专业主义”应对不确定性-/-352

6.3-以“内在坚守和热爱”对抗不确定性-/-368

6.4-假如你注定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373


尾声-/-379

附录A-部分概念解释-/-385

附录B-推荐书目-/-389

致谢-/-393


短评

有实打实的内容干货,不泛泛而谈,值得一读。

2020-09-29 08:50:20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