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思考中医(珍藏版)

思考中医(珍藏版)

书籍作者:刘力红 ISBN:978755981822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8223
创建日期:2024-04-27 发布日期:2024-04-27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思考中医》是一部中医文化现象级经典著作,畅销二十年,此次特推出的二十周年纪念本,特享作者签章+专属编号,限量发售。作者作全新序言《二十周年纪念本序》,并在书末增补两篇长文。封面设计在延续各版经典元素的基础上,采用布面精装、书口喷绘、局部烫印、剪影热压等工艺,将太极、本草、书法、古书等多种中国元素融合,呈现出全新的国风质感。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论》又超越《伤寒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湖南湘乡人。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校受教于陈治恒、陈亦人等教授,并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年起,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huang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解读百部经典《伤寒论》,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以及长期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本书卖点

1.中医文化现象级经典著作,畅销二十年,特推出二十周年纪念本。

2.全新序言《二十周年纪念本序》,书末还新增两篇长文,分享作者中医研究新感悟。

3.精美编号签章珍藏页,一书一号,独家专享,限量发售。

4.定制本草风雅封面,将太极、书法、中草药等多元素结合,极具国风质感。

5.布面精装,触感细腻,装帧升级,牢固耐翻。

6.书口三面四色喷绘,《伤寒论》影印文字和中草药彩图相结合,鲜活悦目。

7.局部文字烫金,太极图案烫银、本草剪影热压,精湛工艺,典藏品质。

8.内附数十幅根据《伤寒论》等原方中的中草药材绘制的彩图。



编辑推荐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总觉得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就让《思考中医》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力红教授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这个基础学科。

几年来,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医药学作为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势必会越来越受重视,中医类图书也将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思考中医》作为中医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是首选之列。同时,《思考中医》是常读常新的,任何时候阅读,都有收获。

《思考中医》畅销二十年,此次推出精装二十周年纪念本,内容进一步修订,质量升级;采用布面精装,装帧全面提升,更加牢固;书口喷绘、局部烫印、剪影热压等工艺,印刷精美,工艺精湛,力求增强读者阅读舒适感;作者签章,专享编号,限量发售,更适合收藏。


《思考中医(珍藏版)》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思考中医》二十周年纪念本序

在《思考中医》的第四版序中,我跟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写作的前因后果,这是一部基于《伤寒论》而展开的思考。也许正是由于该书出版以来获得众多读者朋友的认同,并令他们从中受益,2017年3月,我接到国家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简称《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简称“百办”)张洁主任的电话通知,指定我为《百部经典》中《伤寒杂病论》的解读人。因此,很想借此次《思考中医》二十周年纪念本的出版机会,向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解读的心路历程。

《百部经典》系国家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由先秦至近代的众多文献中遴选出一百部具有代表性的典籍作为《百部经典》,其中中医获列三部,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每部经典指定一位解读人,指定的解读内容有导读,原文,注释(含词解、释义、参校等),点评。《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我此次的解读选择了其中的《伤寒论》部分。选择的缘由一则限于用功的深浅不一,另则个人认为《金匮要略》是否更大程度地保有了失传的《汤液经》的部分原貌尚待进一步研究,尤其尚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伤寒论》的 398 条原文,是我及我的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并深入思考过的部分,也是现今高校的《伤寒论》教材所取的部分,因而这部分的解读有较多的可参考资料。于是我将这部分的解读交给了学生赵江滨医生,让他先按流程走一遍,这样我便能集中精力来思考和酝酿解读的重中之重——导读部分。导读部分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对作者生平、成书过程及其版本源流的介绍;其二,是呈现该部经典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由于兴趣所限,文献版本向来是我的弱项,可想而知,“导读一”的撰写于我是非常犯难的事。好在与文献大家钱超尘教授有过一面之缘,并留有联系方式,于是我很快联系上了钱老,约好了见面时间(大约是2017年9月或10月的某天)。钱老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版本及流布情况可谓如数家珍,真如及时雨般地给了我太大的帮助。就因钱老的帮助,原本最犯难的“导读一”用了两个月的时间(2017年10、11月)便顺畅地写就了,这是始料未及的。

啃下“导读一”这块硬骨头后,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于是我反过头来先去梳理江滨解读过的原文部分。这部分的工作持续到 2018 年年底,用去整整一年的时间。

原本以为“导读二”的写作应该是最不费力的,因为一则有长期思考的积累,二则有学术界公认的评价。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最不费力的部分却成了整个解读最艰难的部分。自 2018 年底,直至新冠疫情出现,我几乎只字未动,就这样硬生生地停在这里,卡在这里。仲景之所以能够被后世尊崇为医圣,所著的《伤寒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且在中医经典的园地里后来居上,影响日益深广,现有的这些认识和评价显然还不能够充分地说明。至少这些还不足以说服我,打动我。

那么,究竟什么才足以说服我、打动我呢?我陷入了漫长的沉思及问心。《伤寒论》所载诸方,后世称为经方,而经方之称的来由,大抵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言“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相关。汉代有两大医学体系,即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而《汤液经》似为经方医学的代表。仲景在传承经方医学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传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论广”。这便如其在序言中所述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仲景自述的“撰用”或皇甫谧所言的“论广”,其实质就是汇通医经和经方两家医学,使之合二为一。此一融合于后来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我们显然还没有足够的认识。2019 年 9 月的某日,我联系上了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柳长华先生(《黄帝内经》解读人),我与柳师彼此相知,却从未谋面。我们约好在北京福建大厦见面,见面柳师问我的第一句话便是 :“你认为张仲景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径直答道 :“将医经与经方合二为一。”柳师竖起了大拇指!

医经虽具五术(砭、药、针、灸、导引按跷),然其所重则在针刺,而经方之所重在方药无疑。然而在合一的过程中,仲景显然是重方药而轻针刺的。这个轻重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之后的医学方向,针道逐渐衰微,及至清代近乎失传。从我们今天的中医格局来看,大学称为中医药大学,管理部门称中医药管理局,此中似乎亦透显着《伤寒论》重药轻针的影子。虽然我们无法请问仲景为什么要轻针,但是作为《伤寒论》这样一部融医经与经方两大医学为一炉的划时代的巨著,针(灸)和药是其两条腿,缺一就势必会跛足前行。是时候让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完美无缺了。这亦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说来也怪,得到柳师认同的上述见解,还是无法完全打动自己,内心隐隐觉得还欠些什么。2020 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出现,全国各地援鄂医护人员相继赶赴武汉。同有三和基金会作为一支民间队伍,收到江岸区政府的援鄂邀请,我们一行三人于 2 月 21 日到达汉口,进入武汉第八人民医院抗疫。

第八人民医院为三甲肛肠医院,自从收治新冠患者后,肛肠病患的诊疗几乎全面停止。疫情相对于常态下的各种疾病(无论其轻或重,也无论是突发或是慢性,如各种肛肠疾病)属于非常态,武汉之行让我深切地感受到“非常”很容易挤兑“常”。而这个感受又让我想到了《伤寒论》,在《伤寒论》里,“常”与“非常”是相容的。

我们在国家推荐使用的清肺排毒汤里可以看到,该方由四个基础方化裁组成,即五苓散、麻杏石甘、小柴胡、射干麻黄(前三方出自《伤寒论》,后一方出自《金匮要略》)。上述四方既是最常用的应对常态疾病的方子,同时又可以应对非常态的疫情。仲景之所以将其所著命为《伤寒论》而非《疫病论》,显然是有深意的,“常”与“非常”,这又是一次合二为一。虽然,这样的认识得来有些沉重,但它真正触动了我,说服了我。

武汉归来后,我又重新拾起了停顿年余的“笔”继续往前写,并于 2020 年 6 月完成了“导读二”。解读的过程当然还有很多故事,但作为纪念本的增序已经是不少的篇幅了。文中提到的钱老超尘先生未等到书的出版便已辞世,心中甚感叹惜,希望能够通过此序表达对钱老的感恩!另外还想说一下我的老师杨海鹰先生,回想 2017 年 3 月“百办”的张洁老师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时,我一口便回绝了。原因很简单 :一则似这样重大的文化项目,必有诸多条条框框,而一直以来,我已经不按套路走惯了,因此要完成这样的项目就不一定是我所长 ;二则是三和书院医道传承刚刚起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应该是接到张洁老师的电话后不久,我到海鹰老师家汇报工作,其间偶然谈及此事时,老师立刻打住,说这件事你必须接。就这样才让我没有与《百部经典》中《伤寒论》的解读失之交臂。

刘力红

癸卯三月二十六于大理


目录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1. 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2. 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3. 传统理论的构建
二、学问的传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