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李艳 | ISBN:9787519501662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8428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网络空间治理作为全球治理重要新兴领域,完善和有效的治理机制是网络空间和平、安全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正处于重要改革期,相关实践进程极需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和支撑。但由于网络空间治理及其机制极其复杂,主体多元,议题广泛,且处在不断动态发展之中,迄今,学术界与政策界对“网络空间治理”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不足,尤其是治理机制分析框架缺失,直接影响并制约着治理进程的顺利推进。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互联网治理向网络空间治理发展的研究脉络与实践进程,从学术研究与政策分析的视角阐述了对“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全新的机制分析框架,通过设立“时间轴”“分层轴”与“特定节点”等分析维度,提供了一套厘清网络空间治理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并对如何提升治理策略的有效性,切实参与国际治理进程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李艳,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网络空间战略政策,网络空间治理研究。曾在《现代国际关系》《网络空间研究》《中国信息安全》《光明日报》《Focus Asi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与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并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次参与中美、中英、中欧与中澳等网络二轨对话,并作为网络治理专家,担任中国世界互联网大会高咨委秘书长特别顾问。
网络空间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福祉的同时,“双刃剑”作用亦逐渐体现。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与规则缺失,使国际社会各方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建设必须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社会围绕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正掀起新一轮网络空间治理热潮。一方面,既有机制正处改革进程中,以期提高运转效率,适应现实治理需要;另一方面,各种新机制不断涌现,以期弥补治理缺位,应对新技术及新应用带来的新挑战。但由于网络空间治理涉及的主体多元,领域广泛,各种机制相对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特别是随着各国对网络空间战略价值的高度重视,围绕网络空间治理权和话语权的博弈愈演愈烈,整体机制改革与建设进程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相较于现实治理需求的迫切性,支撑其有力推进的治理理论与分析框架相对滞后,至今未有一个能够帮助各方全面审视与把握治理机制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全景图”式分析框架。因此,建立一个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分析框架,对于把握治理发展规律与指导治理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选题背景:新一轮治理浪潮的兴起
纵观互联网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治理的内涵随着互联网阶段性发展而不断演进。伴随着全球商业化与社会化进程,互联网从最初的“阿帕网”(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最初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项目,1968年开始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被称为互联网的雏形。演变成全球互联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社会化应用,互联网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人类社会进一步向信息社会迈进。以“信息时代三部曲”闻名的美国学者卡斯特认为,“空间”的形成、功能和社会意义基于社会行为的发生与社会关系的存续[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387页。。正是从这一意义上,人们对互联网社会应用及影响的理解越来越具有“空间视角”,对所谓互联网治理的理解早已超越狭义的互联网治理(Internet Governance),转向更加全面的网络空间治理(Cyberspace Governance)关于相关概念的进一步评析与阐释会在本书的第一章具体展开。。与此理念与认知转变进程相对应,网络空间治理实践在不同历史阶段,亦围绕不同治理重心,从而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据此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标志性事件是一系列专注于互联网技术维护与标准制定的“I*治理机构”所谓I*机构是指互联网社会应用初期成立的诸如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SG(互联网工程指导小组)与IAB(互联网架构委员会)等专注于互联网运转维护与标准制定的国际机构。的涌现,尤其是美国商务部决定成立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来负责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分配与管理。第二阶段是21世纪头十年,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2005年联合国主导下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日内瓦、突尼斯阶段会议的召开,随之成立的“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WGIG)和“互联网治理论坛”(IGF)标志着国际社会从综合治理角度对网络空间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李艳:《国际互联网治理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思路》,选自《网络与治理——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第九章,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课题组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8月版,第155页。。
当前正处第三轮治理热潮,此轮热潮的来临看似具有一定“突发性”,但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此之前,治理进程始终处于一种缓慢的渐进式改革状态。2013年夏“斯诺登事件”的曝光打破了原有节奏,成为网络空间治理进程推进的重要“触发点”李艳:《浅谈ICANN改革及其影响》,《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2016年11月,第24页。。其实,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各方早已关注到网络空间进一步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不断探讨提升治理机制有效性的路径。“斯诺登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剂“催化剂”,使得这些认识与探讨更具现实紧迫性,从而加快了相关议程与实践的推进,反映出国际社会各方力量以此为契机,集中审视现有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改革方向进行全面探讨的呼声与需要。这也是为什么该事件发生以来,治理领域大事频发。事件曝光初期,传统技术治理机构(I*)共同发布“蒙得维的亚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实施全球监控行为;ICANN与巴西政府合作共同举办“巴西互联网大会”(NetMundial),呼吁改革现有治理机制。紧接着,国际社会各方采取积极行动,以推进ICANN国际化进程,改变美国政府监管互联网基础资源分配与管理机制为切入点,推进该领域的机制改革,最终取得突破,新机制得以确立,确保ICANN从一个向美国政府部门负责的机构转变为接受“国际社会多利益相关体”监管的机构,其运转效果虽有待进一步检验,但这一转变对治理整体机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李艳:《ICANN国际化进程对一下部网治理格局的影响及启示》,《中国信息安全》,2016年第10期,第94页。。与此同时,各种层级的治理论坛与会议开启,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国际平台均将网络空间治理纳入议程,如G7、G20。中国亦从2014年开始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WIC,亦称“乌镇大会”),启动“乌镇进程”。在2015年12月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以及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的“四项原则”与“五点主张”。2015年底,国际社会各方利用WSIS十年进程回顾之机,在对过去治理经验教训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一轮信息社会十年(2016—2025年)进程的发展目标。
与实践推进相呼应,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与智库加强对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对网络空间治理理念、力量格局以及治理机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如2014年1月,由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CIGI)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Chatham House)共同促进的全球互联网治理委员会(the Global Commission on Internet Governance, GCIG)成立,广邀全球治理界专业人士就网络空间的基础理论与重要前沿问题展开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在此阶段,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互相支撑与促进。但时至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此轮治理热潮中,就诸如治理理念、模式与机制等问题,国际社会各方仍存在巨大的分歧甚至是误解,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认识与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治理实践的推进效果。这些差异固然受各自实力与利益诉求制约,但一些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基本概念的辨析以及共同认可的分析框架,而这些恰恰是有效讨论与合作推进的基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足已成为制约网络空间治理整体进程推进的重要因素。
(二)选题意义:弥补研究不足与满足现实需要
第一,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到目前为止,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于何为“网络空间”、“互联网治理”与“网络空间治理”等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共识性论述,尤其是对于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缺乏系统描述与分析框架。“互联网治理”与“网络空间治理”在论述行文中相互替代、随意转换,任何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描述均被统称为互联网治理或网络空间治理,这种概念的混乱不符合网络空间治理领域多元且具有一定“异质性”的客观现实。分析框架的缺失更是使得相关探讨混淆不清,话语体系不对接,难以形成有效分析与探讨。现有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研究文献中,很多议题的选取其实分属不同的治理层面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分层理论与实践将在第二、三章详细展开论述。:如对互联网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权的探讨,属于网络空间治理的技术逻辑层;对有害信息的管理,属于网络空间治理的内容层;对国家主体或非国家主体的行为规范,则属于网络空间治理的行为层。其实不同层面的治理具有不同的治理理念与实践,治理模式与机制建设并不具备“普适性”,如技术层面的治理理念与模式并不能照搬适用于其他层面。但在相关研究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不少学者论述多有“由此及彼”的倾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某一层面的治理理念是通行之理念,会不自觉地认为某一层面的治理实践能够被其他层面的治理所“借鉴”甚至是“复制”。另外,现有研究中还有一个缺陷是多属静态分析,即多从现状描述出发,缺乏以发展的眼光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忽视互联网发展进程中,技术、理念、政策乃至一些重大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对发展客观规律把握不足,尤其是缺乏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的现实适用性与战略性不够。鉴于此,本书致力于在对基本概念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构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分层与系统相结合的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对网络空间治理整体机制进行全景式描述,对重要治理领域进行案例式分析。因此,本书的理论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充分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网络空间治理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合理界定与阐述;其二,在充分借鉴相关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拾遗补缺,构建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分析框架;其三,运用分析框架,一是对网络空间治理机制进行全景式描述,分析现有机制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二是将其运用于具体治理领域,分析其治理理念、模式与力量格局,即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框架的适用性。
第二,本书极具现实意义。对网络空间治理分析框架的探讨,对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帮助中国准确把握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发展脉络。中国作为网络大国,网民数量与网络经济市场体量庞大,但相较于全球网络治理整体进程,特别是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真正参与并发挥作用的时间并不长,仍处在学习与累积经验、参与和熟悉规则阶段。如果能有一个全景式框架,可帮助中国更好理解网络治理的发展规律与实践,为更有效的参与和未来发挥引领作用打下坚实基础。(2)当前无论是从参与度还是影响力而言,中国在网络空间治理机制中的地位,与网络大国的身份不相符,尤其是与网络强国相比较,还存有一定差距。因此,无论是从内部建设网络强国,还是从外部履行大国责任的现实需求来看,均需要中国有效提升网络空间治理参与度甚至能够在一些议题上发挥一定引领作用。运用分析框架对当前治理重点领域以及未来治理热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进行全方位战略布局与战术部署。(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并通过“四项原则”与“五点主张”阐述了中国的网络空间治理理念与主张。而落实这些构想、理念与主张需要足够的理论支撑与“实施方案”,一方面是指导具体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亦是推广理论与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从把握规律到有效参与再到发挥引领作用是中国参与网络空间治理进程的必然路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本书旨在通过对网络空间治理的界定以及治理机制分析框架的建立,助力体现中国治理理念与主张的网络空间治理理论体系构建。因此,本书最后的落脚点是结合当前网络空间治理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对中国在网络空间治理机制中的定位及路径选择做出分析与提出思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评述李艳:《网络空间治理的学术研究视角及评述》,《网络空间研究》,2017年第7期,第85页。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将此文献梳理部分节选予以发表。
……
绪论
第一章网络空间治理及机制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全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空间治理
第三节国际机制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空间治理
第四节网络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空间治理
第二章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既有分析框架评述
第三章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分析框架(CGAF)
第四章CGAF框架的运用——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分析
第五章CGAF分析视角下的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