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中国书法十五讲

中国书法十五讲

书籍作者:方建勋 ISBN:9787301343647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5293
创建日期:2024-04-18 发布日期:2024-04-18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北大书法公开课”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作者简介

方建勋,北京大学美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中国书法通识》(新星,2023)、《行书的故事》(中信,2021)、《临帖九讲》(中信,2017)《字美在何处》(与杨谔合著,中信,2017)、《印境》(安徽教育,2015)、《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四十五例》(安徽美术,2015),并在《光明日报》《中国书法》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人。曾赴英国、西班牙、日本、埃及等国家的大学讲授书法并举办书法展。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大书法公开课的讲稿整理,课程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点击过千万。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

《中国书法十五讲》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引 言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给北京大学本科生开了一门书法课程,叫“书法审美与实践”。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文、理、工、医,什么专业都有。

这些学生基础不一,有的在中小学时练过书法,有的以前没怎么接触过书法。但是,他们都很想知道:书法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艺术?美在哪里?书法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书法该怎么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字写得好看一点?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问题:书法审美、书法历史和书法技法。所以我的书法课,努力将审美、历史和技法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问题,我设计了本书这十五讲的课程内容。

没有汉字即没有中国书法。汉字如何起源?有何特点?汉字书写怎么会成为一门高级的艺术?第一讲绪论即回答这些问题。在书法的世界里,汉字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呈现形态,它们是书法创作的“素材库”。五体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五体各有什么美感?这构成了第二讲。汉字的创造,五体的演变,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应用,所以书法作品总不离“内容”。“书写内容”都有些什么呢?这便是第三讲的主题。这三讲,是理解书法的基础知识。

从第四讲开始,进入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点画、结构与章法是书法艺术的“三要素”。我们练书法,所说的“书内功”的着力点也在这里。在第四、五、六讲中,我用了大量的细节图例,甚至学生的习作,来解析点画、结构、章法的美感、法则、原理及其与审美观念的关系。

“看”书法,中国人还持有一种独特态度,即视书法如生命。从生命的角度看书法,最具代表性者如苏轼所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点画、结构与章法因而不只是文字符号层面的一种视觉形式,更是生理与精神层面皆具足完备的鲜活生命征象。第七、八两讲意在揭秘书法里的神、气、骨、肉、血。

你肯定听说过“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这背后意味着书法是书写者这个“人”的表达。作为“人的表达”,最直接的一点是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因此,在第九讲里,我们试图解答:情性与书迹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情绪—书迹的变化是否能在书法作品中得到印证?

表达情性,需要手中的笔。越是高明的书法家,笔法越是精湛和独特。笔法几乎是中国书法的“不传之秘”。笔法的奥秘在哪儿?第十讲“笔法”,意在梳理笔法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有些读者可能会想,笔法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讲,而放到这里才讲?因为在我看来,笔法实在是太精细微妙了,一上来就讲笔法,对非书法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唯有课程过半后再来“看”笔法,才能“看”出一些门道。因为笔法不是静态的,静态的是书写过后的结果——点画。点画是结果,笔法是过程,它是动态的。

一次书写,即是毛笔的笔锋在纸上作各种运动的一个过程。书法的书写,就如一场舞蹈,唐代人甚至以现场“观看”张旭、怀素这样的大草书家挥毫为美事。书写过程本身,是心与手并用的活动过程,写到痛快处,更是“心手双畅”!今天我们喜欢练字,也是由于“书写过程”本身的“魔力”。第十一讲主要就着眼于“书写过程”。

随后的第十二、十三讲,是从实践方面谈谈书法的学习。书法的学习,不外乎“临帖”与“创作”。“临帖”这一讲,主要是谈临帖的基本原理。临帖是对范本的复制吗?临帖有多大程度的自由?临帖与创作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曾经困扰我多年,我心中逐渐明朗了,希望所分享的对想学书法的读者有所帮助。有的读者可能还想知道一个具体的范本字帖怎么临。考虑到这一点,在本书的最后,附录了“古代碑帖选临”。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有,我选了一些范本并拍摄了临帖视频。当然,临帖的方法有多种,我的这些临习,也只是出于我个人对范本的理解,仅供参考。

在“创作”这一讲,依据我的教学经验,讲到了一个初学书法者可以尝试的创作法,以及渐入佳境后或许可以践行一辈子的创作法。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极为注重法则和传承的书法艺术怎么去创新呢?答案要从历史中找。一部书法史,既是传承史,也是创新史。历代书家的风格演绎与创新的背后,隐含了一些共通性规律,相信这些规律可以启发今天的我们。

对于中国书法家来说,创新与个性并非最高的审美追求。最高的追求是什么?是书法的意境与境界,在追求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自然流露自家性情,从而形成自家风格。第十四讲“意境与境界”,意在探寻书法意境的美感特质以及书法最高的理想境界。我们常说书法可以“修心养性”,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修习书法,一方面是沉浸于笔墨佳好,另一方面是心境层面永远向上攀升,努力企及天真自在的境界。

最后一讲,是“时代审美与个体选择”,通过书法发展史上的几个“点”来了解书法的时代特点以及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个体在这个潮流中如何做出抉择和应对,既是从历史看审美,当然又不乏当下的意义。

这十五讲,希望学生在感、知、行这三方面均有所获。这也是我讲书法课时倡导的:审美(感)、历史(知)与技法(行),三者要齐头并进。

在这三者中,我最注重的是“感”,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真正“感”到书法的美。唯有“感”才能入心,才能真正喜欢“看”书法或者“写”书法。学生们课业都很忙,但也需要在燕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给自己留点“空白”稍作松弛。这个课堂,意在帮助大家“感”到书法之美——汉字笔墨构建的一个诗意世界。

我曾对选课的学生说,也许很多年以后,你回忆起来,在燕园的岁月当中,有那么一门小课是在审美中度过的,就是“书法审美与实践”。所以我努力让我的书法课变得“好玩”一点,“易懂”一点,帮助大家领会中国书法的独特美感特质。尽管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毛笔实用的时代,但是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图像,不受古今时间的限制,甚至由于也不受限于任何的客观物象,以至拥有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性”,从而具有一种“当代感”。

有一个同学在课程结束时,写下这么一段笔记:“在忙碌的期末季,在被各种作业和论文的截止日期追赶时,我突然发觉,书法的课后练习并不是一项让我感到焦虑的作业,相反,它为我构筑了一个独属于我自己的诗意的小世界。充满仪式感地收拾干净桌面,铺开毛毡,在淡黄色台灯的照射下,毛边纸泛着柔和的暖意,把同一个字在笔下体会一遍又一遍,任由自己被带入字帖中,从墨色的干湿、笔画的急缓中感受古人书写时的心境,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是一段多么难得而又值得感恩的时光。”

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作为一位老师感到最开心的事。在书写的世界里,书法哪有古今之分?

这一部书稿,是依据授课讲稿和课堂视频修改而成,不过依然注意保留了教室里的“课堂感”。读者朋友如果有兴趣,读书的同时可以参照视频:在每一讲开头,都附上了与这一讲大致对应的课堂视频的二维码,可以扫描观看。在此,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他请了北大法宝的专业团队帮忙录制,然后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这门课程由此成为广为人知的公开课,即“北大书法公开课”。

讲授书法,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态度和方法。我期待你能喜欢上我的这一种,从此“恋”上中国书法,浸润于审美与实践,修习一生。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引 言


第一讲 绪论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形体特点

三、从“文字符号”到“笔墨图像”

四、人的表达


第二讲 书法五体,各有其美

一、五体的演变过程

二、五体之美

三、形随人变

四、糅合与互参


第三讲 书写内容

一、殷商甲骨文

二、先秦金文

三、秦刻石

四、两汉

五、魏晋以来

六、临古

七、小结


第四讲 点画(线条)

一、字体不同,点画(线条)不同

二、点画之美

三、从有限到无限:点画中有象

四、点画的共性审美追求

五、点画的法、理、意

六、点画质感的三大类型

七、点画的难度


第五讲 结构

一、结构的核心原则:八面拱心

二、结构有“势”:字势

三、“尚法”与“尚意”

四、“集古字”:结构的创新来源

五、结构的创新:在临古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协调

六、行、草书结构的独特性:临时从宜


第六讲 章法与布白

一、章法的三大类型

二、章法变化与阴阳对偶

三、计白当黑

四、匀称之白与散乱之白

五、布白疏密与美感差异


第七讲 神与气

一、怎么才能见出神采

二、神采的独特性

三、神采的超越性

四、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五、气质和气息


第八讲 骨、肉、血

一、初识“骨、肉、血”

二、为什么“骨”在先?

三、“骨力”从哪儿来?

四、骨力的“显”与“隐”

五、关于“肉”

六、关于“血”

七、小结


第九讲 情性

一、什么是情性?

二、无个性,不风格

三、在追求境界中流露个性

四、情绪的变化与书迹的变化

五、“离情”之书

六、余论


第十讲 笔法

一、笔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王羲之与“八面用锋”

三、颜真卿笔法的“篆籀意”

四、清代碑派新法

五、笔法服从于审美

六、笔法的“变”中有“定”


第十一讲 书写过程

一、书体不同,书写感觉有别

二、观念影响书写

三、临古:改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

四、书写的理想境界:心手双畅

五、书写与节奏

六、小结


第十二讲 临帖

一、为什么要临帖?

二、怎么临?

三、临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四、小字展大,怎么临?

五、临帖的终极理想


第十三讲 创作与创新

一、古人的创作:日常书写

二、书法创作的表层与内质

三、初学者怎么创作?

四、出新之途

五、夹缝中求生:在临古中,逐渐找到范本与自己的“契合点”

六、兴:创作的“催化剂”

七、最好的创作,是无意于“创作”


第十四讲 意境与境界

一、什么是“意境”?

二、书法意境的生成

三、书法意境的独特性

四、书法意境的创造,主要在于“怎么写”

五、书法意境的审美体验

六、书法以“天然”为最高境界

七、通向天然之境的途径


第十五讲 时代审美与个体选择

一、王羲之与东晋的妍美书风

二、唐人学宗右军,各得一体

三、宋人书法与尚意风气

四、碑学风潮与帖学重振

五、今天这个时代


附录 古代碑帖选临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