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

书籍作者:[英] 庄士敦 ISBN:9787208158122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4694
创建日期:2021-02-14 发布日期:2021-02-14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部“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酉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作者简介

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1874—1938)

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玛格德琳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898年被派往中国。1919年被聘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后,不再担任该职。著有《儒学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

高伯雨(1906—1992)

原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有林熙、秦仲龢、温大雅等,广东澄海人,香港著名学者、散文家,以谙于掌故驰誉香港文坛。曾留学英国,主修英国文学。回国后,在上海工作,抗战期间回港,为多家报社写专栏,并创办《大华》杂志。集结出版的作品有以“听雨楼”命名的文集五种,译注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紫禁城的黄昏》。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紫禁城的黄昏》在摘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中出镜和被提及,它也是该电影的创作蓝本。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与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互为印证。

★掌故大家高伯雨译注,从多方角度辩证性地评述原文。

★两百多条译注,近百张插图,生动还原历史。


前言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四十余年前仍盘踞紫禁城里的时候,曾聘请苏格兰人庄士敦(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做英文师傅。这位“帝师”早年在爱丁堡大学念书,后来人牛津大学,得有文学硕士学位。他到东方来任职,始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首先在港英当局服务,历任香港总督府秘书、辅政司助理等职。在1904-1917年期间,他被英政府派驻租借地威海卫,直至任行政长官。庄士敦在远东和中国人来往二十年,会讲一口很流利的北京话,并且会读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据他自己说,还于中国的佛教、孑L子都有甚深的研究。人们称他为“中国通”,他也自信不疑。
  庄士敦受聘为“宣统皇帝”的英文教师的经过,在他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有详细说及。据溥仪说,庄士敦来授课的日期是民国八年( 1919年)3月4日,采用接见外臣的仪式,由一个什么大臣带领引见,把庄士敦一直带到课堂——毓庆宫。这时候,“宣统皇帝”高坐在“宝座”上面,庄士敦向他的“皇上”行君臣之礼,三鞠其躬,然后他的“皇上”站起来,和师傅握手。师傅又再来一鞠躬,引见大臣陪庄士敦退出。过了一会儿,重新把庄士敦带领引见,人毓庆宫,这一回是“皇上”向他的师傅行一鞠躬礼,算是拜见师傅了。
  这个洋教师也学会了中国封建时代那一套把戏,以得到皇帝的赏赐为无上光荣,当溥仪在“宣统十三年”(1921年)为了把庄士敦的身份提高,“隆其体制”,赏以“二品顶戴”,庄士敦喜而不寝,连忙请人给他草拟一个“谢恩折子”,恭恭敬敬地递到他的“皇上”御前,文云: 臣庄士敦跪奏,为叩谢
  天恩事:宣统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钦奉谕旨:庄士敦教授英文,三年匪懈,着加恩赏给二品顶戴,仍照旧教授,并赏给貂褂一件,钦此!闻命之下,实不胜感激之至。
  谨恭折叩谢皇上天恩,谨奏。
  “二品顶戴”一到手后,不久,溥仪又再“隆其待遇”,赐以“头品顶戴”,居然升了官,是个一品大臣了。我在北京时,曾在陈宝琛家里听他讲庄士敦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庄士敦得赐“二品顶戴”后,立刻定制清朝的官服。当他第一次装扮成一个清朝大臣之时,令人见了好笑。他身上穿的是蓝袍长褂,下身穿的却是一条洋服裤子。头戴红顶缨冠,胸悬朝珠,但颈际仍然围着一条西洋人常见的白硬领,更令人笑不可抑的是脚踏英国式皮鞋一双。倒也成了“清”英合璧的“两朝领袖”,可与钱牧斋相媲美了。庄士敦后来知道了这是个笑话,才请内行的人替他打扮一番,装成一个道地的清朝大官儿模样,先后以此种模样拍成相片者凡十数种。
  庄士敦入紫禁城授读,在丁巳(1917年)复辟之后,他会不会很希望他的“皇上”能有一日重坐龙廷呢?关于这一点,照我推想,他一定有此心理的。一个醉心帝制排场的人,一旦见到他的学生重为“天子”,自己成为“帝师”,甚至“再造元勋”,那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因此,在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人员,在养心殿清查文件时,发现有些文件与庄士敦密谋复辟有关。
目录

前 言

大清皇帝与“洪宪皇帝”

1919—1924 年的紫禁城

毓庆宫的几位师傅

黄昏中的清廷

清王朝的吸血鬼——内务府

乳臭未干的龙

复辟派的希望与梦想

紫禁城内的几件轰动性事件

心惊胆战的一群小朝廷人物

溥仪不屑做空头皇帝的经过

紫禁城里究竟有多少无价之宝?

龙凤之喜

溥仪计划逃出紫禁城

溥仪出逃密谋的幕后导演

从建福宫失火到遣散太监

第一个汉人“内务府大臣”

溥仪捐巨款赈灾的原因

两朝末路王孙碰头的悲喜剧

我荣任管理颐和园办事大臣

囚禁光绪的玉澜堂面貌

冯玉祥逼宫前夕的紫禁城

冯玉祥逼宫的一幕

“关门皇帝”变为“溥仪先生”

逼宫的人们骂我是“坏蛋”

张作霖冯玉祥为清宫宝物失和

溥仪由北府逃往日领馆经过

洋文老师的一片“孤忠”

历尽艰辛逊帝归故乡


短评

名著,但是更感兴趣高伯雨那代掌故家的人生

2019-10-29

没想到自己工作的出版单位居然也出一版,时隔多年再读,发现小时候错过的段落,常读常新。

2019-10-24

一本看热闹的书,可以说是紫禁城的八卦、琐碎。满篇长长的译注,读得人心烦。真想了解末代皇帝,看看他的《我的前半生》也差不多了,这本书真心鸡肋。

2019-11-12

紫禁城的黄昏的书评

庄士敦是赞同复辟帝制的,他在《紫》中谈到的理由是:中国人的心智未开,共和意义不大。 于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当时的历史实情,到底是“深入人心”还是“心智未开”? 首先我必须承认,在只看到这个理由的情况下,我是愤怒的(毕竟不是什么好话)——即使我并未生活...

2009-03-04 10:23:15

三年多前,我曾策划出版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作为名著,此书译本甚多,但此前几版译本,并未全译,或认为“无必要”,或认为“平平无奇”,而删掉该书的前八章,几近全书三分之一的内容。至于书后所附总索引、人名地名索引,更是乏人问津。故当时的出版意图,是想原...

2011-05-10 20:38:26

1、庄士敦连帝制复辟者都很难称得上,他只是带着对一个伟大国度和一个曾经伟大王朝的崇敬之心开始对溥仪的教学。庄士敦的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人格——能够这样做,一是基于他的品格,庄比很多中国人更像儒者:忠诚、正直;二是由于他的西方民主政治和教育的生活背景...

2009-02-22 16:42:37

《紫禁城的黄昏》读后    文/郎寰    在近代来华的诸多外国人中,恐怕鲜有像庄士敦这样经历丰富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了。庄士敦,本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1898年,作为一名东方见习生被派往香港。从此,庄士敦以学者兼官员的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四年。 ...

2007-04-03 12:30:15

(本文刊于2019年11月8日《北京晚报》) 关于溥仪的人生故事,中国读者早已不陌生。透过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我们能为溥仪及其时代构建起基本的叙事轮廓,但高伯雨翻译的《紫禁城的黄昏》仍然显得独具一格,它为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细节...

2019-11-09 07:32:34

这本书的作者庄士敦是溥仪皇帝的英文教师,是一名“洋帝师”。中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帝师更是地位尊隆,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心中,帝师或是堪与状元、宰辅并列的荣耀,以一洋人身份而获帝师之尊荣,莫说是康乾朝,便是同光年间恐怕也很难想象,及至溥仪逊位,紫禁城已不复当年...

2018-07-06 00:10:27

文/吴情 我看这本书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刚看了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里面一个重要人物——庄士敦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一个外国人亲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几十年,我想,如果从他的视角来看那个时代的中国,应该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吧,正好,译林出...

2015-07-21 17:07:09

夕阳迟暮,总会带着点让人忧郁的充满悲剧的凄美。 紫禁城作为皇权的象征,跟着大时代的脚步,慢慢褪去了它的神秘,物在人空,见证着这风云诡谲的变化。 作为曾经的帝师,庄是很多资料的第一手见证人,但有些地方的个中细节也只是一笔带过。成书时,还是30年代,很多人健在,文...

2014-11-05 11:22:56

在庄士敦理性、生动又风趣的文笔下,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孤独的清末小朝廷,重新认识了光绪、溥仪等历史书中盖棺定性的人物。我同意他的看法,光绪是一个失败的勇士,是一个悲剧英雄,不应该仅以“没有实权的懦弱皇帝”载入历史,而溥仪,也远远不是那个无用的傀儡皇帝,...

2009-03-11 17:13:50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宣告终结;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历史的组织形式从来不单凭某个时间点的质变、某个冰冷决绝的断裂。在这间隔的13年间,落幕的清王朝远未终结,它纠缠着易代生民的鲜活日常向前铺展,并时时由变幻风云的缝隙...

2019-11-13 15:31:09

标签
近代史,溥仪,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历史,高伯雨,清代,散文随笔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