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杨吉 | ISBN:9787563833054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9554 |
创建日期:2022-11-19 | 发布日期:2022-11-19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媒介融合怎么理解?数字转型如何实践?媒体运营有何启发?
面对信息化浪潮、数字化冲击,以上三个问题成为了媒体和娱乐业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行业普遍关切、亟需解决方案的课题。
本书基于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和要求,试图从新闻理论、公共关系、网络传播、技术前沿、文娱产业等不同角度和领域来重新定义和审视媒介。
本书形式新颖、角度独特、涵盖广泛,共分“文本61观念”“标本61案例”和“话本61前沿”三大部分,分别从理论学说、策略方法、趋势研判等三个维度对媒体的融合发展给予回应和探讨。相信它对当前媒体业转型实践、深度发展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我们需要一种适时的媒介观和有效的工具论,来应对眼下汹涌而至且又激荡变革的资讯年代。
杨吉,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浙江卫视《今日评说》特约评论员。浙江“长三角”法治专家智库、天目智库等专家。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和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访问学者。
近些年主要从事媒体转型融合、网络传播趋势和影视娱乐法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长期为《传媒评论》《上海证券报》等撰写相关评论文章。
至今已出版《21世纪的书》《在线革命:网络空间的权利表达与正义实现》《数字时代的必修课》《互联网:一部概念史》《娱乐业的玩“法”》《弗兰肯斯坦的阴影:科幻电影套路》等10余部作品。
前言
关于本书的四个为什么
1.为什么写这本书?
以书为媒,从阅读中寻迹媒体业的行进方向与路径,这个念头由来已久。两个原因促成了此一动念。我在浙江传媒学院执教数年,主要讲授“新媒体概论”“网络与新媒体著作导读”两门课程,面向的学生多来自播音主持、英汉双播、影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等几个专业。从院系设置与专业方向来看,它们恰好呼应了当前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态势——既有传统主流,也要创新实践。但很难说,可以厚此薄彼或彻底割裂。在课堂上,我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对数字时代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设定不同的专题进行讲解是惯例,教学过程中或课后推荐书单是补充;尤其是做补充,在限于授课时间无法延展或不同学生认知差异较大的情况下,针对性地拓展阅读是一种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手段。数年下来,我积累了一批在新闻传播、互联网与新媒体领域的优质书目。
另一方面,我长期为《传媒评论》《上海证券报》等媒体撰写书评专栏,所涉书类也多为泛财经、媒体方向。以这五六年为周期粗略统计,发表文章百余篇。如果筛选出那些有关网络、传媒类主题的稿件,再收录一些其他未刊发的同类文章以结集成册,作为一本出版物,它至少有两个作者的期许:记录个人阅读经历和汲取他人智识灵感——两者共同指向了数字化时代下,我们该如何观察和重新定义媒体业。
一本评论录或一册随笔集,这样的写作体例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加之我十多年前出版的《21世纪的书》《财智书架》《伟大CEO必读的50本书》《时代精英必读的50本书》,以及后来写的《聪明投资者的修炼》《营销高手必读的55本书》《数字时代的必修课》等,都是以书评、导读的方式将各自不同领域的理论、学说、新知、思想等予以介绍与阐释,这对读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简单快速、直达要旨的学习方式。这次,我们把议题切换至传媒场域。
曾几何时,纸媒比较推崇这种荐读类、赏析性的文本写作,其对象选择不管是书评、影评,还是乐评、食评,它们恰好满足了忙碌、纷繁、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人群“三无状态”下的信息需求,这“三无状态”包括无专心、无闲暇和无所从。而相关一批作者、作家群体的存在及其书写,则为这个“信息集市”“观念市场”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可选方案。
然而许多年过去,媒介的形态变了,传播的渠道变了,表达的手法变了,措辞的方式也变了,与此同时,作者、受众肖像可能变了,公众普遍关心或关切的话题也可能变了,但仍不变的是快速变化的时代与人们对资讯、观点的渴求。
这里,我无意贩卖某种“焦虑感”,也并不刻意营造“紧迫性”,但以下表述或许该不言自明:信息时代,不缺的是信息,而稀缺的反倒是注意力与有价值的思想;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来场观念的冒险与探寻,但阅读自有其裨益,它有助于我们认知迭代、避免被愚弄。
2.为什么是媒介盲盒?
这书名是本书的策划编辑佟周红女士的建议。在此之前,我想过若干个书名,如“新闻业的数字梦”“媒体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的未来”等,虽然都点出了本书拟探讨的主旨,但从吸引力角度看,会略显普通——佟女士就是这么直言不讳的。我由衷地感谢她灵机一动想出来的标题,她对大众图书市场的判断和直觉,在尽可能帮助这本书有幸与更多的读者见面。
“盲盒”的比喻确实恰如其分。这个潮流玩物在这一两年里突然大肆流行,小孩子喜欢,大朋友也热衷跟风。它的平民价、随机性、游戏感以及社交化的属性,令人上瘾。外观一致的包装,在它被拆封之前,永远充满未知,仅凭这一点就极为精准地拿捏了人性中的好奇心与窥探欲。所以“盲盒+”的商业模式迅速切入年轻族群之中,而盒中之物从玩偶、零食、美妆、文具、书籍、动漫周边乃至活体宠物不一而足。
“这些文章彼此并无逻辑上的接连,但它们又围绕着媒介生态、媒体发展或融媒转型而展开,它何尝不像一个‘盲盒’,在打开书本或翻到下一页之前,读者都未必知道它会是什么。”我清晰地记得与佟周红编辑当时在咖啡馆碰头时她说的话。
我挺中意用“盲盒”这个提议,它会有很明显的阶段感。日后回看本书,从书名中便能很快找到这部作品诞生的大致时间段,并且,它承载了创作者的一些构想或者说希望——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在想象中与读者来一场饶有趣味、富有启迪的交谈。
3.为什么做如此编排?
正如你们拆封后所看到的,主体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上篇“文本·观念”、中篇“标本·案例”和下篇“话本·前沿”,外加一个书单推荐的附录。每一篇章的命名均有所指,亦是某种系统的分类。
在“文本·观念”里,我侧重把新闻、传播、公关、互联网与科技领域中一些经典或杰出作品的导读、评论文章收录其中。通过这些优秀文本,我们尝试建构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轮廓和观念体系。这对我们认识媒体业的变迁有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标本·案例”是对传媒业中部分标杆人物、卓越公司和典型案例的评介。在这之中,不乏一些业界的大佬、领袖、前辈,他们功绩彪炳、声名在外,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同样,他们也顶着数字化冲击下媒体转型、市场突围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后生可畏的更年轻网络世代的崛起,需要调整策略和产品形态,以满足这批“后浪”越来越多变的口味。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些经验,感知某些教训,后者甚至价值更大。
“话本·前沿”里的一些文章往往话题性十足。它们所探讨的是一些时下热门的议题。例如,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渐被推广应用,如何避免在“人与机器的赛跑”中,人类可能会最终输掉比赛、丢掉饭碗?怎样看待无孔不入的大数据应用场景,我们的信息可能遭泄露、隐私容易被侵害?以及,人们关注的媒介渠道在急速转移,当报刊停止印刷、频道宣布关停,真的是丧钟为传统媒体而鸣了吗?抱歉的是,不少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案,而且有些回应本身未必周全,但开放、包容、协商的对话与沟通,正是对待这些问题的应有的立场或正确的姿态。
除了目录架构,每篇文章里都另外设置了导读和笔记。“导读”是文前关键语句、精彩观点的摘录,而“笔记”是基于每篇文章所涉话题提纲挈领的一两句话,它是二次创作的产物,是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建议策略、行动指南。
4.为什么对未来审慎?
这本书很多内容基于过去,却重点着眼未来。当前,国内媒体界普遍关心如何尽快实现转型融合,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项构成了近些年业界热衷探讨、研究的课题。对此,国内不乏相关出版物,例如《手机新闻的兴起与媒体融合研究》《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媒体融合与移动传播:产品、平台与用户》《媒体融合:顶层设计与平台构建》《媒体融合:策略与案例》《媒体融合的芒果实践报告》等。它们中绝大多数是学术论丛,也有一些产业分析,但总体而言,对升维融合的过程展现出憧憬与乐观。相较之下,本书从形式到结论略有不同。
本书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虽然它的理论性不弱。就文本类型而言,将其定位成一本评论随笔集是贴切的。虽然书中近百篇文章各有论点,但它们所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对媒体未来审慎评论的基调。
审慎持有的忧虑是站在传统媒体革新的立场,是处于公众智识状况的角度。就像在书中有多篇文章会谈及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的市场“侵入”与“蚕食”,往往屡战不胜却又不得不奋力坚守。探究个中缘由,体制的、观念的、制度的、技术的、文化的、资本的、人才的各维度的表现与这个时代的疏离与格格不入,都可能是阻碍融合的罪魁祸首。其实这些道理许多业内人士都懂,也深知“变法图强”的要义与措施,但苦于某些不言而喻的牵绊,而无奈眼睁睁看着内容市场、意见领地逐渐拱手相让于新媒体平台。
有些是限于技术壁垒所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的。譬如,就电视媒介而言,它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它在同一频道、同一时间内只能上一档节目,所以得精挑细选、按照最大收视率的考虑来编排节目;但视频网站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单位时间内,它可以同步上线播出若干个节目。所以,两者相比,电视台在编播技术维度上就落后于网站了。所以传统媒体众口难调却又极尽所能照顾周全,而新媒体大可以在分众传播、精准推送时兼顾各取所好。
事实一再证明,互联网发展与应用至今,并没有显示出网络先贤们所畅想的“乌托邦”盛景、一个自由之地。相反,它仍有中心架构,并不扁平,位阶分明,伴有数字鸿沟、网络犯罪,甚至社交媒体成了滋生不实谣言、虚假新闻的“温床”。这与我们想象中的网络世界大相径庭,亟须正视。
借助网络,人们在信息获取上唾手可得,交流时可打破时空壁垒同步传输,即便在物理上足不出户,在认知上也可以自由地抵达全世界,有更广阔的视野。这原本是我们所信奉的和认为应当是那样的状态,但结果不免让人失望。“键盘侠”“数字暴民”“网络霸凌”“信息茧房”“人肉搜索”等一再出现,而过激的反智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暴戾的群体极化,都长期在网络空间游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网络使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成本低廉,但很多人却把这种“廉价”用在了制造噪声上。
希望本书在重塑公众媒介素养上能尽绵薄之力,而不仅让公众只是关注传统媒体的困境与重生。在此意义上,本书在“盲盒”之外更想要成为的是“水晶球”,透过它,看清数字技术会给媒体与新闻业怎样一个未来。
目录
上篇 文本·观念
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什么………………………………………………3
伯内斯“宣传”的弦外之音…………………………………………8
观念史的书写与顾虑下的叙事………………………………………13
布尔迪厄的深刻与浅见同在…………………………………………18
《传播纵横》的出版价值与需要留意的几点信息…………………23
媒介环境学:一场事先张扬的学派开创……………………………28
经由“设计”的议题论争与它们的立场划分………………………33
传播圈子的趣闻与真知………………………………………………38
“新新闻主义”是否还活着…………………………………………43
从“后真相”到“假新闻”,新闻的幻象与迷思…………………48
关于沃尔特·李普曼的误差、误会和误读…………………………53
麦克卢汉,聊得很多,却又知之甚少………………………………58
一本书,带你进入公关世界…………………………………………63
一个公关人的自白及其“说服的事业”……………………………67
对网络文化的深切忧患仍有意义吗…………………………………72
数字牢笼或这是我们想象的互联网吗………………………………77
二十年来没看过,但现在你总该听过………………………………81
电报,互联网的“前世”……………………………………………86
认知、真相与互联网…………………………………………………90
“互联网重塑世界”的变与不变……………………………………95
网络时代,来一场不合时宜的哲学讨论…………………………100
古登堡的礼物与网络正能量………………………………………105
当机器人足以智能,小心科技反扑………………………………109
从“大而不知”到“大而应知”…………………………………114
新千年的媒体业及其前世今生……………………………………119
动辄“至死”,是否言过其实……………………………………123
中篇 标本·案例
关于纸媒转型困境,这位行家说了点真话………………………131
ESPN,辉煌属于过去………………………………………………136
重走美国大报,寻找媒体融合之道………………………………141
新闻专业主义的防线与底线………………………………………146
如何数字化转型,一份来自《纽约时报》的“田野调查”……151
“头版”既出,一切才刚刚开始…………………………………156
也许没有专属的模式,但故事是报道的基本……………………161
风云过后,盛景依旧………………………………………………166
“爆款制造机”HBO是如何炼成的………………………………170
“新闻界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精神遗产……………175
新闻业的救赎,既是理想,且当希望……………………………179
迪士尼的魔力与魔法………………………………………………183
迈克·华莱士的两把刷子…………………………………………187
“网飞经济学”和数字娱乐未来的几个走势……………………191
一曲致传统媒体的“哀歌”………………………………………196
好莱坞不会告诉你的事……………………………………………200
从亚马逊看平台经济的几个做法…………………………………205
《漫威宇宙》的打开方式…………………………………………209
不是别人,是布隆伯格……………………………………………215
默多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20
下篇 话本·前沿
什么是“场景”,是怎样的时代…………………………………227
新媒体时代,谁又活了……………………………………………231
我们对自以为了解的传媒业到底有多了解………………………236
数字化及其不满……………………………………………………241
数字时代,如何打开一本书………………………………………245
智能新闻,人算不如机器算………………………………………249
如何对抗科技巨头对思想的威胁…………………………………254
互动新闻能拯救新闻业吗…………………………………………259
我们为什么需要“解困新闻”……………………………………264
数字时代还有“乌合之众”吗……………………………………269
数字技术将给娱乐产业怎样一个未来……………………………274
当技术介入报道,融合的开始……………………………………279
从“广告狂人”到“数字狂人”,传统广告业还有救吗………284
电商改造书店,绝不是“线上下单,线下取货”那么简单……290
“短视频+电商”,焦虑与冲动下的变局………………………295
算法年代下的媒体业困境与重生…………………………………299
公众注意力与媒体的“生意”……………………………………304
当“大数据”落地,当技术接轨商业……………………………308
数字时代新闻业的“变”与“不变”……………………………312
互联网思维之后,再看游戏化思维………………………………316
当记忆变成一串代码………………………………………………320
丧钟为传统媒体而鸣………………………………………………325
附录 “网络与新媒体”书单………………329
《媒介盲盒》,书名挺有意思,收到书,发现内容超乎想象的详实与前沿,所有内容均围绕媒介融合、数字转型、媒体运营而展开,值得细细阅读。
2022-01-26 1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