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无 | ISBN:9787532648696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5945 |
创建日期:2021-02-14 | 发布日期:2021-02-1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近现代报刊出版重镇。开埠以来,在近代化演进的历史过程中,美术作为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呈现一派新的面貌。特别是以海派书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历史转型,成为中国艺术史的重要流派。与此同时期的报刊客观地记录了上海艺坛的变化,保留了许多有关当时海派书画的文献史料。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如今已相当珍贵,对于了解近现代海派书画艺术状况,研究上海美术史具有重要价值。《海派书画文献汇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史料。全三卷,卷一为“理论 序跋 消息”,卷二为“人物 团体 展览”,卷三为 “润例 诗词”。收文1028篇,文献来源主要为上海图书馆馆藏之民国时期《美术界》《湖社月刊》《国画月刊》《新艺术》《美周》《国光艺刊》《联益之友》《古今》《美展》《中国美术会季刊》《上海艺术月刊》等64种美术期刊,并选用了部分图书序跋。汇编整理,依出版时间列序,连载文献相对集中编排。附“作者索引”“文献名录”以利研究使用。
回望海派书画具有多个维度,既要研究传世的书画作品,也要考察海派书画生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献。而报刊是反映海派书画历史场域,折射艺术生态的载体,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的资料对象和分析依据。《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的出版为海派书画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也为海派文化的弘扬和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近现代报刊出版重镇。开埠以来,在近代化演进的历史过程中,美术作为文化变革的 重要内容,呈现一派新的面貌。特别是以海派书画为代表的传统美术,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历史转型,成为中国艺术史的重要流派。与此同时期的报刊客观地记录了上海艺坛的变化,保留了许多有关当时海派书画的文献史料。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如今已相当珍贵,对于了解近现代海派书画艺术状况,研究上海美术史具有重要价值。
海派书画是在上海的城市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艺术流派。在开埠之后的商贸与移民的影响下,上海的艺术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书画家的职业化和艺术作品的市场化,以及艺术社团的兴起、艺术媒介与传播的普及、艺术教育机构的完善,从晚清到民国,上海书画气象更新,日趋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地域艺术特征,产生了一批代表性的书画家,引领了时代的艺术风尚。对于中国传统书画而言,古典的终结与现代的滥觞,在上海艺坛完成了历史的转换与艺术的创新,海派书画在塑造海派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派”一词的源头现已无法确考,但与书画密切相关。上海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1986年曾撰文指出:“‘海派’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是作为艺术流派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是发端于任伯年之熔铸古今中西的画法……”(《说“海派”》,《陈旭麓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8页)这种不同以往的艺术变革在晚清也曾遭到非议——“江南海上互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俗不可暂注目。”(清张翼跋吴观岱画,光绪二十五年)此言亦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海派”称呼。
书画创作的主体是书画家,晚清以来的上海书画家主要来自于江浙等地,如清学者张鸣珂所言:“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于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寒松阁谈艺琐录》卷六,光绪三十四年刻本)云集上海的书画家,在城市化的商业环境与市民艺术需求的驱动下,艺术创作上通过不断自我转化、市场竞争、技法融合,自觉或被动地吸收新概念,适应新变化。在新旧交接、中西交汇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形成作品题材日益丰富、形式日趋多样、写实日渐重视的景象。上海艺坛的商品化意识有力地开拓了书画家的艺术创作,促进了传统文人书画向世俗化的转变,扩大了书画作品的社会需求,书画中的人物、花鸟等题材在书画流通中受到了市民的喜爱,民众的艺术欣赏趣味与书画家的创作动机在书画作品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供需互动关系。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海派书画相辅共生的笺扇庄、裱画店、笔墨店也发展兴旺,形成了书画产销与服务的产业链。于是,制定书画家润例作为艺术生产与消费之间价值互换的法则,刊登于报刊上,或布告于代售书画的店中,这种社会公开的信息,成为衡量书画家社会公认度的重要指标,是研究书画人物和艺术品物价变迁的独特资料。
海派书画家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以结社为平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社团兼有艺术交流、慈善互助和商业运作的功能。社团作为同仁组织,促进了书画家的身份认同与职业化,社团活动对推动海派书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活动记载是宝贵的上海艺术史料,我们给予了必要的关注。
展览会是书画艺术传播的重要渠道,这种借助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举办的艺术宣传活动,是城市近代化的商业产物,海派书画家的成长,得益于上海优越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推广机制所建立的不同于传统的书画鉴赏与传播形式,既培养了观众,又赢得了市场。所以,通过展讯、评论、展览前言等方面的资料汇总,有助于推动中国美术展览史的研究,分析书画艺术的社会推广与普及,有助于对书画家艺术生涯的研究。
海派书画具有宽宏的包容性,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上海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书画家,包容了各种风格的各地书画家在此施展才艺。各种艺术主张和观念均在此交流互动,在激荡中创新,共存中融合。源源不断的外来书画家,生生不息的艺术追求,使上海成为全国的美术中心,许多书画家在此功成名就。所以,海派书画既是兼收并蓄的艺术流派,也是海纳百川的书画群体。因此,回望海派书画具有多个维度,既要研究传世的书画作品,也要考察海派书画生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献。而报刊是反映海派书画历史场域,折射艺术生态的载体,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的资料对象和分析依据。
海派书画的发展得益于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上海是我国的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于此的各种报刊图书,是传播和研究书画作品与书画家的重要载体。通过视觉形象的记录与出版,既固化了书画作品,同时在较大范围的传播中宣传和介绍了书画家与作品,特别是专业美术期刊中刊登的书画理论、创作经验、人物与作品介绍和评论等内容,是后人考察海派书画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需要我们的整理开发。
近年来,上海开展了三大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充分用好海派文化资源为当前的上海文化服务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海派书画是上海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理利用以往的文献有助于服务当下。因此,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上海图书馆共同策划立项、组织人力,从上海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的期刊中选取有关海派书画的文献史料整理汇编出版。
本文献汇编对于“海派书画”的界定采取广义的历史范畴。地域范围以现代上海行政区为框架,将历史上曾隶属其下的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亦包含在内。时间范围涉及古代至民国时期,以展现其连续性。人物范围选取在上述地域内出生、生活的书画家、评论家和相关人物;寓居上海的书画家、评论家;旅居上海的外籍艺术家(指以书画为业者);寓居外地的著名上海籍书画家。内容范围为以上范围内的有关人物、作品、活动、研究和重要记载,同时包括部分非上述范围内的研究和讨论上海艺术和活动的文献。
本书是2013年版的新编增补版,原书一卷,现新编分为三卷。卷一为“理论 序跋 消息”,卷二为“人物 团体 展览”,卷三为“润例 诗词”。收文1028篇,文献来源主要为《美术界》《湖社月刊》《国画月刊》《新艺术》《美周》《国光艺刊》《联益之友》《古今》《美展》《中国美术会季刊》《上海艺术月刊》等64种期刊,并选用了部分图书序跋。依出版时间列序,连载文献相对集中编排。附“作者索引”“文献名录”以利研究使用。
需说明的是,原文献大多为繁体,本编以简体排印。汇编以保持文献原貌为原则,对原文文辞风格、用词习惯、避讳用字等予以保留,错漏、衍文等审慎酌改,对部分原件缺损、模糊处以□标示。
汇编不足之处,望方家不吝指正。
总目
前言/1
理论/1
序跋/451
消息/523
人物/583
团体/973
展览/1015
润例/1199
诗词/1579
作者索引/1783
文献名录/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