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如何阅读西方经典

如何阅读西方经典

书籍作者:苏珊·怀斯·鲍尔 ISBN:9787552038545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2296
创建日期:2023-05-30 发布日期:2023-05-30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内容简介

在阅读那些经典之前,任何人都需要有所准备。训练有素地阅读那些伟大著作,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你是否已经失去了为愉悦而阅读的艺术?有没有一些书你知道自己应该读,却茫然无措,总是读不下去?《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让那些担心自己阅读太慢或怀疑自己理解力的读者相信,如果你能浏览网页,就没有理由不能阅读和欣赏莎士比亚。但与此同时,在没有指南和计划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在那些经典文本中迷失。面对伟大的书籍,我们都需要有所准备,那就是拥有一套清晰、简明且实用的阅读方法。

本书作者苏珊·怀斯·鲍尔是美国通识教育的传奇人物,她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本书是苏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所著。她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古典阅读的“三段论”,并借助这一清晰实用的学习工具,带领我们去阅读那些“你不可不知”的经典文本。这些经典并不局限与文学,而是囊括了小说、自传、历史、诗歌、戏剧、科普六大文体。从亚里士多德到斯蒂芬·霍金,从希波克拉底到杀死恐龙的小行星,作者针对每种文体给出了详细的阅读指导和经典书目,并对每种文体的发展史进行了简要描述,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知识地图。

身处充满各种分心事物的时代,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鼓舞人心的解毒剂。任何想要从经典阅读中获得乐趣和自我提升的读者,都将借由本书打开一道新的大门。


金句摘录

* 经典阅读使我们成为伟大对话的一部分,但经典阅读需要专门的训练。

* 经典阅读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理解复杂、多面的思想,训练心智。严肃的阅读欲速不达。

* 古典教育的三段论:语法阶段、逻辑阶段、修辞阶段;掌握事实、分析事实、表达观点。

* 学习文学需要不同的技巧,而不是为了消遣而阅读。面对那些伟大的著作茫然无措,难以为继,并不能证明心智存在缺陷,只是缺乏准备而已。

* 学校教育没有能够交给我们“学习的工具”。很多人会直接跳到第三步,在没有搞清楚事实,对事情进行有效分析的前提下即发表自己的观点。识字率的提高,并不等于人们思考能力的提升。

* 有关精神生活的高谈阔论应该让步于自我修养的切实计划。自我教育的第一项任务不是阅读柏拉图,而是找到三十分钟时间,让你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中,而不是活动中去。


作者简介

苏珊·怀斯·鲍尔(Susan Wise Bauer)

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传奇女子。1968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从小没有接受正规中小学教育,而是接受家庭教育。10岁学习拉丁语,14岁成为职业音乐家,16岁时写出3部小说,17岁进入大学学习,用5 个学期完成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又作为访问学生赴牛津大学。获费城大学神学硕士学位,弗吉尼亚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美国研究博士学位。现在弗吉尼亚州威廉与玛丽学院教授文学与写作。她受益于家庭教育,也非常推崇家庭教育,著有《极简科学史》《世界史的故事》《受过良好教育的心灵: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等著作。


编辑推荐

陈嘉映、刘擎、梁永安真诚推荐。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份西方经典阅读地图,一个人人皆可获得的阅读工具箱,古典三段式阅读法教你解锁任意艰深文本。提升心智,与古今伟大的心灵对话。

★哲学家陈嘉映、著名学者刘擎、复旦宝藏教授梁永安真诚推荐!

★在阅读伟大的书之前,任何人都需要有所准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阅读经典。阅读经典使我们成为古今伟大对话的一部分。每一个渴望心智自由且丰富的人,最终都会选择走向经典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经典,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必读书单,更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对作品的系统认知。

★作者受益于经典阅读,本书是其大成之作,中文版首度重磅引进!

本书作者为美国著名通识学者苏珊·怀斯·鲍尔,她从小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通过阅读自学成才,并在极短时间内修完高校课程,获得多个硕博士学位,最终成为畅销书作家和大学教授。作者本人受益于经典阅读,也大力推崇经典阅读。本书是她结合了自己阅读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中文版首次重磅引进,是给秉持终身成长、终身阅读人士的一部实用宝典。

★作者深谙通识教育精髓,本书囊括内容堪比一部西方经典的百科书。

与一般只讲解如何阅读某类文学作品的书不同,《如何阅读西方经典》囊括了小说、诗歌、自传、戏剧、历史、科普六大阅读领域。作者不仅系统梳理了六种体裁的文体发展简史,还给出了必读书目,并对每本经典之作的要旨进行提炼。让你告别“随机式”“单点式”、漫无目的的阅读,有系统、有计划地拓展自己的阅读版图。

★不论多难读的书,三段式古典阅读法都能破解!

鲍尔在书中倡导的古典阅读法,是西方古典教育的重中之重。阅读分三个步骤,语法、逻辑与修辞,教你如何条分缕析,逐步深入,搞清楚一部经典“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以及“讲得怎么样”。针对不同文体,鲍尔都给用提问的方式给出了详细的阅读分析工具,助你抓住阅读重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拥有这本书,就是拥有了一位进入经典阅读的指导老师

如何更高效地记读书笔记?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日常阅读时间?如何建立自己的阅读信心?如何与阅读伙伴共同讨论?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实阅读水平?围绕阅读的各种贴心提示,彻底扫清你的阅读障碍,帮你将严肃阅读变成可执行的精进方案。

★美国亚马逊4星半好评,拥趸无数

任何年龄都可以开启的经典阅读之旅,享受阅读的愉悦和精神疆域拓展的快乐。很多读者以这本书为自学教材,对鲍尔充满感激。一位74岁退休老爷爷甚至以此开启全新人生!


前言

译者序

现在,你拿起了这本书。但是我不知道你是否会读这篇译者序,甚至,不知道你是否会完整读一遍目录。然而,本书作者几乎在每一章都强调,请你不要错过书名及副标题信息、版权页信息、目录信息,以及作者或译者写的前言、 序言、导论之类的内容。所以,你是否现在就开始行动呢?

那么,你是谁?或者说,这本书的读者是谁?我不想说这本书适合任何一个希望更有文化学识、提高自我修养的人,那样实在太空泛。本书的适用人群,按照作者说的,是那些“有家、有口、有工作,希望在闲暇时间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提升,可是学校的课堂教育又太千篇一律,于是在有资源的情况下考虑自学,而且相信自己只要找对方法,持之以恒,必学有所成”的人。只是,这个范围又稍微保守了些。我觉得,仅从内容上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应该都可以从本书的阅读学习中有所收获。这不仅是一本告诉你如何读书的书, 也是一本精练的名著简介,更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书。

朋友,开卷有益,先到先得!

成为一个人:本书的主旨——古典教育

本书英文书名为 The Well-Educated Mind: A Guide to the Classical Education You Never Had,直译的意思是“良好的心智:你从未拥有过的古典教育指南”。 由于“古典教育”国内读者较为陌生,为了便于理解,在正式出版时将书名定 为“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而本书的主旨,其实是通过古典教育的方法,来引导 读者如何阅读那些西方的经典之作。

古典教育是近代欧洲的普通中等教育体系。其特点是以希腊语、拉丁语等古代语言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的主张为思想渊源,在时间上,这就回到了“古典时期”。具体可参考英国著名学 者、教育家和古典教育思想家理查德·温·利文斯通(Richard Win Livingstone) 的《保卫古典教育》。为何要“文艺复兴”?为何要重建“古典”?我们知道, 文艺复兴紧随“黑暗”中世纪之后,在神权、教权禁锢压制之下,要降低神格, 提升人的尊严,要重建“人的觉醒”。当时的人们在古希腊文献中找到了自由的希望。

与“古典”或“古典教育”息息相关的“Liberal arts”,即“自由艺术”或“博雅教育”。而这涉及古希腊自柏拉图的雅典学院提出的“自由七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从本书所介绍的六个领域(小说、自传、历史与政治、戏剧、诗歌、科学)以及阅读的三个层次(语法、逻辑、修辞)来看,这是作者在向这“自由七艺”高度致敬。

《论语·宪问》有云:“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微言大义,各有解释,但是有一种解释认为:以孔子的年代为参照,过去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重在修身;而现在人学习,是为了世俗功业。孔子提倡的教育是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这似乎是大部分“古典教育”所倡导的,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通过修习古典教育,提高自身素养,坦然面对人生。如同美国当代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所说的:“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有用或更有害。心灵自我对话的本质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本书的内容结构

本书的整体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四章,介绍作者推崇的“探索式阅读”三部曲:语法阶段的阅读、逻辑阶段的阅读和修辞阶段的阅读。意思是先在字面上读完一本书,然后在逻辑上读通,最后与作者的观点交锋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到了这一步,才算读懂了这本书。

其中,在语法阅读阶段,作者谆谆教导如何看书不走神,不跳行,怎么做笔记以防遗忘,甚至还告诉你,最好使用不同颜色、不同规格的笔,买什么样的本子更方便做笔记……这是不是有点太啰唆了?可是,冷静一想,这不正是我们很多人缺乏的朴拙精神吗?我们经常嫌这个方法笨,觉得那个方法慢,浅的东西不屑去学,等到真来硬货、干货了,自己又没有做好足够的基础准备,这时候却发现自己学不会。晚清名臣、大学问家曾国藩就说过他的用兵之道是“结硬寨,打呆仗”。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习惯大而化之,缺的正是细节。

当然,除了这些看似琐碎的提醒之外,作者在“探索式阅读”的第三阶段——修辞阶段的阅读中特别强调了“书友会”,也就是共同阅读的重要性。《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提到求学过程中有二十种困难障碍,第一条便是“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即与那些不喜欢断除世间杂念,不乐意修梵行的人为伴,是“为伴过失”。反过来说,要想求学,同道中人实在太重要了!什么叫“同学”?有志于此、共同向学的人啊!阅读虽然在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人的心灵体悟,但是也需要镜鉴,否则非常容易陷入“我执”之境,自以为是而浑然不知。

本书的第二部分共有六章,分别介绍了六个领域的阅读:小说、自传、历史与政治、戏剧、诗歌和科学。每一章的内容,先是介绍这一体裁与题材的发展简史,然后按照“探索式阅读”的方法指导这个领域著作的阅读法门,最后列出该领域的著作列表,对每一本书都做详略适中、以点带面的介绍。当然,各领域的介绍也反映了作者的某些偏爱。譬如,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在戏剧和科学部分各出现一次,分别是《诗学》和《物理学》;在戏剧这一章,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三部戏剧入选(《理查三世》《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在诗歌这一章,作者又隆重介绍了莎翁《十四行诗》的成就;奥古斯丁的著作也出现了两次,分别是自传部分的《忏悔录》和历史政治部分的《天主之城》;约翰·班扬也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说《天路历程》,一次是自传《丰盛的恩典》;卢梭也出现了两次,自传部分的《忏悔录》和历史政治部分的《社会契约论》;乔治·奥威尔出现了两次,小说部分的《1984》和历史政治部分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T. S. 艾略特也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戏剧《大教堂谋杀案》,一次是诗歌介绍。当然,还有些人尽管只着重在其中一章进行了介绍,譬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但也足以看出作者的偏爱。科学著作部分,一共介绍了28 部作品,生命科学类明显占主要。

作者的主要身份是一名杰出的历史学者和科普作者,本书意在介绍六个部分的阅读——虚构的人生(小说)、自我的反思(自传)、行动的纲领(历史与政治文献)、情境的演绎(戏剧)、感受性的把握(诗歌)和世界本原的理解(宇宙与科学),呈现一种历史脉络,发现人类的心灵。在这六个领域内部,每一个都以时间为线索顺次介绍。

其中,小说的起始时间相对较晚,无论从笛福算起,还是从书中介绍的第一位小说作者塞万提斯算起,都已经在文艺复兴中后期了,相当于中国的明朝。 毕竟,一般认为,小说是伴随着新兴市民阶层(资产阶级)而兴起的,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小说,一如历史,同样是登上历史舞台而且有了相应话语权的人来书写的。

自传的起始时间也不算很早,是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开始的,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西方世界的基督教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合法性和话语权,而当时的中国也正处思想的冲突和融合之中。不过,奥古斯丁之后,自传一下子“往事越千年”,下一篇玛格丽·坎普的自传对应的时间就是中国的明朝永乐年间了。 而历史政治、戏剧、诗歌、科学文献,都发端很早。甚至如作者所说,“科学,能够相当完美地独立于书面叙述而持续存在。”

整体来看,作者在六个领域选取的作品分布的年代有一定的重叠,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 这个重叠的年代首先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 1949 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轴心时代”——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这一时期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群英荟萃;而在西方,则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第二阶段,大体从欧洲的基督教合法化时期(公元 313 年,中国的西晋王朝)到查理曼大帝政教合一时期(公元 800 年,中国刚经历过“安史之乱”);中国大体上处于魏晋南北朝和唐朝。这一阶段,中西方都经历了天灾人祸,作品想保留下来是很不容易的。这段时期的作品介绍屈指可数,但是作为特定且关键历史时期的产物,不能忽视其存在。 第三阶段,大体上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到宗教改革运动,而中国基本上是处于宋末到明朝。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代的黎明,也有学者直接指陈王阳明心学是中国的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中,新兴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明确提出“四民同道而异业”,打破了士农工商的传统等级格局,为商人阶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第四阶段,西方社会大体处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则处于清朝。第五阶段,就是最近一百多年,如何称谓恐怕莫衷一是,不过可以尝试用三种情绪来标识一下:恐惧(两次世界大战)、压抑(“冷战”时期)、焦虑(全球化)。当然,这里的断代,虽然有前人的研究可供参考,但更多的是我根据本书作者推荐的作品而重新划定的。这种分类,既不符合余英时、李泽厚等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分期,也不符合霍布斯鲍姆对西方近现代史的分期。我想,作者选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历史分期是有道理的,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作品,即便是理应最客观的科学类,也是人有感而发;而人要有所感,当然需要有适当的客观刺激,或者说需要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每一天每一年自然都不同;但是,就像把历史比喻成长河,每一滴水固然都很重要,但总有些弯曲或者激流险滩成为长河的路标,而这些地方的风景往往也最为可观。所以,这几个阶段的作品比较多,也就可以理解了。

之所以有些啰唆地讲这些,是因为如果我们对大历史背景不了解,对整个脉络不了解,看作者推介的这些作品就失去其意义了。毕竟,这本书不是纯粹介绍小说,也不是纯粹介绍科学著作。如果忽略了历史感,那可能还不如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地想起哪本就读哪本,不想读的,不读也无所谓。

本书的语种选择及其局限性

当然,尽管作者的雄心壮志在于通过这六个领域的指导性阅读,帮助读者实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度认识,提升自我;然而,作者也坦然承认,因其自身语言所限,所选的作品主要限于欧美地区,甚至主要是英语作品。当然,有些经典作品远在现代英语形成之前(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品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或者该作品尽管比较晚近,但是影响深远,例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语,蒙田的散文是法文,还有德语系卡夫卡的作品,而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一些作品并未被单独推荐,甚至都没有提到,譬如文学领域的巴尔扎克(法国)、雨果(法国)、波德莱尔(法国)、歌德(德国)、席勒(德国)、海涅(德国)、米兰·昆德拉(捷克)等。 算下来,在本书推荐阅读的著作中,希腊语的有 12 部,拉丁语的有 6 部,西班牙语的有 3 部,挪威语的有 1 部,法语的有 11 部,德语的有 9 部,俄语的有 3 部,意大利语的有 3 部,其余都是用英语写作的。推荐的阅读书目涉及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北欧和东欧很少)和美国,这在诗歌部分尤其明显:除了早期的诗歌涉及希腊语、拉丁语之外,后面的都是英文写就的诗歌。当然,作者也可能自有苦衷——其他文体的翻译作品不大会影响阅读效果,但是诗歌,哪怕是经同一个语族的语言翻译,也难保其原汁原味。而在美国人的作品中(当然是英语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与黑人相关的。只有在诗歌部分,作者提到了日本俳句。

这样一来,尽管作者的初心是通过六个领域的文献梳理来呈现历史和其中的人类心灵,但是在整个世界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亚洲史——特别是中国史、印度史、波斯史,以及在近代世界史占有一席之地的拉美史,在本书是缺乏存在感的。不仅缺乏这些国家作者的著作(印度有一本《甘地自传》,拉美有一本《百年孤独》,中东地区有一篇《吉尔伽美什》),也缺乏欧美国家作者写的关于这些国及其文化的著作。要知道《马可·波罗游记》和伏尔泰对中国充满想象的描述,对西方近代的大航海时代和启蒙运动是有很大影响的。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作者。在理查德·加纳罗著名的《艺术:让人成为人》中,也基本没有提及中国的艺术形式,甚至作者还认为京剧是一种很低级的表达形式:一则 音乐太吵闹,二来直接用脸谱来表达人物角色,太单一乃至幼稚。某种程度上, 这也反映了我们文化的高度特异性和难以通约性。

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翻译本书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本书的知识跨度——六个领域,无论是表达风格还是具体材料,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比较大的跨度。这也是接受这项翻译任务时让我既感到惴惴不安又满怀憧憬的地方。

作者认为,诗歌和科学著作对于读者的难度是最大的,前者语言丰富、灵活,后者一大堆的数学公式和方程很容易让读者望而却步。对我来说,科学著作似乎是最好翻译的部分,科学著作既然是讲科学的,表达上更言简意赅,逻辑更清晰,跳跃性也比较小。诗歌部分确实是很有挑战性的。

翻译这六章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六个领域的书籍进行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作者在介绍的时候,基本上是“夹叙夹议”,少则引用一句原文,多则引用一大段,然后再铺陈自己的观点,指导如何进行阅读。为了避免断章取义,在翻译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寻找相关书籍的中译本,参照和援引相关地方;实在找不到中文译著的,则尽量找到原文的上下文,以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本书作者在每一章都介绍了约三十位作者及其作品,加上其他的引文,在翻译过程中,我实际查阅的作品超过了两百部,工作量相当大。本书的大多数引文,我都援引了已有的中译本,但是还有少量引文,实在是力有所不及,唯有尽心尽力而已。特别是自传、戏剧和科学部分,自传和戏剧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查到中译本,而科学部分,因为作者强调科学观念的历史演变进程,所以选择的多是该著作的第一版,而国内翻译的往往是后来的某个经典版或最新版,因此也无法查到相应的中文版。

另外,本书介绍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作品,而欧美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基督教,基督教自身在历史中也在不断演化,因此本书涉及的直接与基督教有关的作品,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天主之城》崇信的是天主教,而非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的新教。因此,涉及有关《圣经》的引文,翻译时均采用的是思高本,而不是国内更流行的和合本;涉及某些文学对比之处时,另外参考了国内冯象《摩西五经》和《智慧书》中的译文;如有不当之处,也请读者中的信众谅宥。

另外,有些词汇的翻译,或视情况而定,或未加区分。例如 nationalist,有的地方译为“国家主义”,有的地方译为“民族主义”,多数译为“民族主义”; 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特别是在 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开始了近代以单一民族为主的国家形态,国家和民族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而我国历来是多民族的“和为贵”的国家,国情有所不同。再如戏剧那一部分的 drama 和 play,drama 主要指电视电影等的戏剧或剧本,dramatic(戏剧化的)也是其派生词;而 play 主要是指现场演出的戏剧。这两个词在翻译中没有详加区分,一般都译为“戏剧”,而没有分别译为“电影脚本”或者“现场演出的戏剧”。

同类书对比

关于阅读指导类的书,国内最有名的可能就是艾德勒·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这本书出版年代较早,初版是 1940 年,最新版也是 1972 年了。

当然,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年代不是问题。跨越年代,不敢保证其中的每一个观点都依然保持正确,每一句话都依然是金玉良言,但是在思想性上,却是可以历久弥新的。这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大体上与本书的语法阅读、逻辑阅读、修辞阅读相当,而且目标也相当一致——为了心智的成长。《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专门提到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不过,这也正是这本经典著作和现在你手头这本书的区别所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在介绍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时,侧重方法技术本身的介绍,虽然很细致,但还是比较宏观,基本没有依托于具体的著作分析。就这一点而言,本书的全面和难度要略超过《如何阅读一本书》。

另一本“很吓唬人”的著作就是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了。之所以说“很吓唬人”,是因为能入得了哈罗德·布鲁姆法眼的书,实在寥寥无几。真正值得一读的,不过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但丁、乔叟等屈指几人的著作而已。生命有限,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所以,老爷子的这本书隐约浮现了这么几个字:闲人免进。他的另一本书《如何读,为什么读》 就要亲善许多,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西方正典》的通俗版,当然,里面选 取的作品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介绍了他心目中三十多位“经典作家”。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卡尔维诺就亮出了他的家底:什么是“经典”?他提出了环环相扣的 14 条定义。譬如,经典应该是你听到别人说正在重读,而不是第一次读的那种书;经典是你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便你是初读,也不会感到陌生的书;经典是即便与当下格格不入,它也不会自行消亡,依然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你感到俗世间一缕清风的书……美籍华人徐贲先生的几本书——《阅读经典》《经典之外的阅读》《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我觉得也非常值得一读。徐贲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学者,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他的这三本书,我是按顺次看的,最大的触动是:美国的大学生在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在做什么呢?这不是生物性的差别,而在于选择,在于理想。看起来,美国大学生似乎在校期间读了不少“没用”的书,但是他们似乎也没有输掉未来。这三本中的最后一本——《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则直指当下,也关乎你手头这本书:都互联网了,都电子化了,传统纸媒的阅读意义何在?至少,徐贲在书中提到,深度阅读还是需要纸媒的,因为有研究显示,电子化阅读并不利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当然,如果你读《理想国》的 目的只在于打发时间,那么怎么读都无所谓。 胡洪侠、张清主编的《私人阅读史:1978—2008》,则是对三十多位文化界达人的访谈,记录了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书,差不多每一位都列出了三十本左右。当然也有如扬之水女士那样的,宁缺毋滥,只列出了三本。读书不在于多少,在于这些阅读对心灵健全与人格成长的价值。有些书,构成一代人共同的回忆,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成长基石。读书的作用很少立竿见影,但滴水穿石之功不容小觑。

当然,生也有涯。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一书中说,一是,你不能饥不择食,得有选择;二是,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主要是为了扩充知识, 那不可能读完,你跟不上思想者的灵光乍现和印刷机的速度。如果你是为了训练和形成自己的思维,构建自己的“三观”,那倒是有可能的。 上述都是关于阅读指导的“通论”。接下来,不揣冒昧,我推荐几本自认为值得一看的书,请读者诸君“望文生义”,各取所需就好。排名不分先后。 广义文学类(小说、自传、戏剧、诗歌):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术语词典》, 理查德·加纳罗的《艺术:让人成为人》,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斯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梅维恒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约翰·梅西的《西方文学史》,郑振铎的《文学大纲》,埃拉·伯绍德的《小说药丸》,叶嘉莹的《驼庵传诗录:顾随讲中国古典诗词》。历史与政治类:任博德的《人文学的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彼得·沃森的《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 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彼得·盖伊的《启蒙时代》,哈耶克的《自由宪章》,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布罗代尔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阿希尔·阿玛尔的《〈权利法案〉公民指南》,费正清的《中国史》,内藤湖南的《中国史通论》,傅乐成的《中国通史》。 科学类: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爱德华·威尔逊的《知识大融通》,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戴维·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彼得·哈里森的《科学与宗教的领地》,爱因斯坦与英费尔德的《物理学的进化》,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大卫·克里斯蒂安的《起源:万物大历史》,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与《精神分析引论》,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 3.0 :人工智能时代人 类的进化与重生》。

致谢

首先,要感谢青豆书坊把如此有挑战性的任务交托给我,而且一再容忍我的拖延。感谢玉石彬编辑和佘玺编辑在翻译过程中在文字上给予的具体帮助。 感谢几位偶遇的“因信称义”的朋友在个别问题上帮助。感谢儿童教育和语言科学领域的前辈佟乐泉教授的支持鼓励。感谢亲密战友关颖同学一路并肩作战,并协助我做了翻译和校对等繁琐的工作,并提供多方面保障。感谢我学历不高但是热爱学习、乐观通达的母亲肖淑彬女士,因为忙于翻译,其实压缩了对老人的陪伴。感谢让我爱上读书,与书终身结缘的父亲孙利民先生,在天有灵,您当年给我的那一页书信,是我一生读不完的大书


目录

PART I 开始,为古典教育做准备

第一章 开启心智:你不曾拥有的古典教育

第一步:安排定期阅读与自学时间

第二章 与书相搏:阅读的艺术

第二步:阅读技巧练习

第三章 笔耕不辍:把新想法诉诸笔端

第三步:练习记笔记和写概要

第四章 开始阅读:最后的准备

关于评价的说明

关于书单的说明

关于版本方面的重要提醒

第四步:实践语法阶段的阅读技巧

PART II 阅读,投入到与经典的对话中

第五章 人的故事:在小说中漫寻历史

第一节?? 十分钟小说简史

第二节??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第三节?? 推荐阅读的小说

第六章 “我”的故事:自传与回忆录

第一节?? 为什么自传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第二节?? 五分钟的自传学评论史

第三节?? 如何阅读一部自传

第四节?? 推荐阅读的自传

第七章 回望过去:史学家与政治家的故事

第一节?? 关于历史学的十五分钟简史

第二节??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三节?? 推荐阅读的史学著作

第八章 世界是舞台:在戏剧中读懂历史

第一节?? 关于戏剧的五幕剧历史

第二节?? 戏剧的目的

第三节?? 如何阅读剧本

第四节?? 推荐阅读的戏剧

第九章 历史的折射:诗人和诗

第一节?? 对不可定义者下定义

第二节?? 诗的七分钟简史

第三节?? 怎样读诗

第四节?? 推荐阅读的诗作

第十章 宇宙的故事:理解地球、宇宙和我们自己

第一节?? 关于科学著作的二十分钟简史

第二节?? 如何阅读科学著作

第三节?? 推荐阅读的科学著作


短评

西方文学并经典是阅读中绕不过的,但是有时候感觉很难读,原因是地域、文化及民族或种族性格特性,宗教信仰有异造成的,这本书可以帮助。

2023-02-08 10:17:41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