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尹莉芳 | ISBN:9787117332385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连载状态:全集 |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 下载次数:4882 |
创建日期:2023-05-04 | 发布日期:2023-05-04 |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
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广、发行量大的药学类专业高等教育教材,为我国药学类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广泛调研第八轮教材编写及使用建议的基础上,本次修订拟根据药学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出台的国家政策法规、《中国药典》等对本轮教材进行更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新药研发能力。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为了顺应“互联网+教育”需求和我社数字资源的积累,本次修订将同步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
尹莉芳,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同行专家,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工业药剂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本书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根据药学学科的发展要求,同时根据新的前沿技术(新冠药物、纳米技术、单抗等生物药)进行充实与更新,本教材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本版教材融入思政元素和知识链接,自觉地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6版)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在第5版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根据药学学科的发展要求和最新的前沿技术进行了充实与更新,同时本版教材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和知识链接,使本教材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本书分为十六章。第一章介绍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与发展;第二章至第七章根据药物转运、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规律,阐述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说明生物药剂学与剂型设计的关系;第八章至第十六章为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及研究进展,通过药动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本教材修订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排和调整为保证知识点具有梳理性,对教材的章节划分进行了调整。考虑到药物跨膜转运内容涉及吸收、分布及消除的各个环节,将其设为一章单独介绍,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在药物体内全过程中的作用。
2.补充与更新随着对转运体的种类、分布、功能以及调控机制认识的深入,本教材补充了“药物转运体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等内容。鉴于目前口服药物吸收预测模型在新药研发中的广泛应用,在“口服药物的吸收”中补充了该模型的介绍和应用;在“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中补充了耳部给药的介绍;在“药物的代谢”中补充了药物代谢酶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在“药物的排泄”中补充了新型纳米制剂对药物泄的影响。此外,部分章节增加了剂型实例,并完善了研究药物体内过程新方法、新技术。同时,根据国内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最新法规及研究进展,在第十五章中,对新药非临床及临床药动学研究、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增加了改良型新药调释制剂、纳米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并在十六章中补充了细胞药动学、中药药动学等药动学新理论,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3.纠错与替换根据读者使用的调研与反馈意见,对上版教材中抽象或不明确的含义、概念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增加了相应案例分析,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对写错的公式和符号等进行了修改。
4.栏目设置与第5版教材相比,本教材在章节前后分别增设了学习目标和思考题,对各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延伸,引导读者深入学习;同时,本教材还融合了数字资源,包括课件、目标测试题等,方便读者自学或复习。
本教材的编委多为从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线中青年教师,他们的智慧、热情和协作使本书能及时完稿,也特别感谢王柏副教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宝贵意见,感谢参与本书编排工作的毕肖林、韩晓鹏、刘永军、孙丙军、刘莉莎、秦超、孙涛、唐春明、辛晓要等老师和学生(排名不分先后)。
本教材主要供医药院校药学类及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药师、临床医师、医药生产和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由于时间紧迫以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尹莉芳
2022年1月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1
第一节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1
第二节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在新药
开发中的应用/2
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
二、生物药剂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3
三、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性/5
第三节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
一、研究内容和进展/5
二、新技术和新方法/7
第二章药物的跨膜转运/14
第一节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14
一、生物膜的结构/14
二、生物膜的性质/15
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途径及机制/16
一、被动转运/17
二、主动转运/18
三、膜动转运/19
四、药物膜转运的影响因素/20
第三节药物转运体/21
一、药物转运体的转运机制/21
二、药物转运体的分类/22
三、药物转运体的分布/26
四、药物转运体的多态性/26
五、药物转运体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27
六、研究药物转运体及转运体功能的实验方法/31
第三章口服药物的吸收/34
第一节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34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36
一、生理因素/36
二、药物因素/41
三、剂型与制剂因素/45
第三节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51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基本理论/51
二、BCS与口服药物制剂设计/57
三、BCS的其他应用/62
第四节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64
一、制剂学研究方法/64
二、生物膜转运体细跑模型/67
三、体外吸收实验/70
四、在体动物实验/73
五、整体动物实验/74
六、口服药物吸收的预测模型/75
第四章非口服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79
第一节注射给药/79
一、注射部位与吸收途径/79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81
第二节肺部给药/82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与生理/83
二、药物肺部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因素/83
三、肺部给药的研究方法/85
第三节皮肤给药/86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86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87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89
四、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90
第四节鼻腔给药/91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91
二、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因素/92
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93
第五节口腔黏膜给药/94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94
二、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途径及影响
三、口腔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95
第六节直肠给药与阴道给药/96
一、直肠给药/96
第七节眼部给药/100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100
二、药物眼部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因素/101
三、眼部吸收的研究方法/102
第八节耳部给药/103
一、耳的结构与生理/103
二、药物耳部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因素/103
三、耳部吸收的研究方法/104
第五章药物的分布/108
第一节概述....108
一、组织分布与药效/108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109
三、药物蓄积与药效/109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生物膜../110
五、表观分布容积/110
第二节影响分布的因素/111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111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112
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116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116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116
第三节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117
一、淋巴循环与淋巴管的构造/117
二、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118
三、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118
四、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119
第四节药物的脑分布/119
一、脑脊液/119
三、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119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122
第五节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123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