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

书籍作者:赵鑫 ISBN:9787568081801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连载状态:全集
电子书格式:pdf,txt,epub,mobi,azw3 下载次数:10008
创建日期:2023-04-09 发布日期:2023-04-09
运行环境:PC/Windows/Linux/Mac/IOS/iPhone/iPad/Kindle/Android/安卓/平板
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及其创作理念概述;第二章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六章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七章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界定。第二,提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二个维度、三个因子和和四个影响因素。第三,将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第四,勾勒出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轨迹。第五,归纳总结当下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现存问题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作者简介
赵鑫,男,教授,博导,广播电视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台湾交通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结题同行评议专家,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重点网络剧审片专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和民族影视专委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厅级项目10余项;获得*、省厅级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CSSCI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10余部。担任编导创作的纪录片《日照黑陶》于2014年在央视播出;担任执行编导和编辑等职务创作的科普片《新农居》于2007年在央视播出,并获全国首届出版政府奖音像制品类金奖和北京科技声像作品“银河奖”一等奖;指导学生完成影视、动画作品共计200余部,其中获*、省级奖励共计100余个奖项;荣获“曲阜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荣获“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荣获“曲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曲阜师范大学*美教师”“曲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称号。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以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发展历程为基础,将文化深描和真实记录作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两个维度,围绕创作目的、创作行为、创作者与拍摄对象间的关系三个因子,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探讨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在各个发展阶段具体的创作理念,*终绘制出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嬗变的历时性图谱,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做出展望,以期促进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同类书所不具有的。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电子书免费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epub下载 mobi下载 azw3下载

前言
前 言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学科交叉、思想碰撞、多元包容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共赢”已经成为各学科领域发展的必然。影视人类学就是这样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影视学与人类学交叉融合的产物。而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则是影视人类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影视人类学的实践成果。从名称上便可以看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是文化人类学与纪录片融合之后的产物,是纪录片的子类型。文化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限定词,不仅起到修饰和限定的作用,更从本体、内容、方法和理念等方面体现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与其他类型纪录片的不同,也成为衡量一部纪录片是否是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重要标准。这也使得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变成更加丰富和复杂。
首先,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者的身份不能作为评价该作品是否是一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标准。众所周知,《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世界影视人类学的开山之作,是一部经典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但是其创作者弗拉哈迪并不是文化人类学家,他也不是出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来从事创作的,但他所用的田野拍摄方法的确与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法和参与观察法不谋而合,且在内容上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人类学信息,因此,这部作品被认定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这也就使得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在类型上分成两种,一种是影视人类学范畴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另一种是影视艺术范畴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前者主要由影视人类学者或文化人类学者主导拍摄,后者主要由影视工作者或影视爱好者主导拍摄;前者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目的更突出,创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服务,后者的视听传播目的更明显,创作为大众传播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普及,影像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者愈加多元,文化人类学者、影视工作者、影视爱好者,甚至是包括农牧民在内的普通民众都加入到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队伍中来,这使得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蔚为大观,也使得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更加多元。
其次,不能单纯从文化人类学信息是否丰富这点来评判是否是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有学者认为由文化人类学者发起的影像拍摄活动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因此,由他们拍摄的活动影像一定是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如前所述,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也就是说,从本质上来看,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属于纪录片的范畴,要评定一部影视作品是否是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就要看它是不是一部纪录片,是否遵循了纪录片的创作规律。由文化人类学者主导拍摄的活动影像或者可视性不强、甚至按照学术论文研究的思维完成的活动影像,并不能被称为是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只能说是文化人类学影像田野笔记或文化人类学影像素材,尚不构成文化人类学纪录片。
之所以要探讨以上问题,是因为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有可能真正认识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也才有可能深入探讨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既然文化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核心,那么对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研究就不得不从文化人类学来谈起。与西方文化人类学发轫于殖民的目的不同,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扎根于中国这片文化沃土,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人类学是真正将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的学科。在西方学者自觉且富有洞见地将影像用于文化人类学研究时,中国学者自20世纪初也在田野中自觉运用照片、电影等记录载体,并从1957年起在国家主导下开始了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成系统的创作实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从起步,到探索,再到现在的多元繁荣,期间历经艰难和曲折,甚至走了不少弯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世界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走过的这段岁月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为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可以说,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点滴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创作理念恰好勾勒出中国社会变革和中国文化变迁的全景图。
综上所述,关于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研究,涉及到文化人类学、影视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而针对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研究又不得不将其放置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语境下进行考量,因此,这是一项考虑因素众多、涉及面较广的综合研究,看似是一项关于纪录片创作本体的单纯研究,实则是基于中国文化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大视野来考察中国影视人类学、中国影视艺术学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问题。也正因为此,本研究涉及到一些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的术语、观点和话题,本著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学术界能对此展开多学科、多维度和多面向的讨论,若能引发学术争鸣,更是笔者所盼。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2
第二节文献综述/3
第三节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12
第四节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13
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及其创作理念概述/16
第一节文化人类学与纪录片的互动/17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定义/21
第三节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类型/26
第四节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34
第二章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45
第一节孕育期(20世纪20—40年代):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的纪实影像的探索/46
第二节起步期(1957—1980年):在全国范围的民族调查中诞生/60
第三节过渡期(1981—1990年):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影像探索/64
第四节发展期(1991—1999年):多元创作主体推动下的创作活跃/71
第五节繁荣期(21世纪以来):文化自觉语境下的多元繁荣/82
第三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109
第一节文化救险和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目的/110
第二节以单线进化论为指导的整体文化阐释/113
第三节旨在获取视觉论据的创作行为/120
第四节不对等的表述与被表述/130
第五节《鄂伦春族》:兼顾学术性与艺术性的整体阐释/137
第六节《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专题阐释的艺术性探索/153
第七节苗族系列:综合片与专题片的结合/156
第四章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160
第一节传播民族文化的创作目的/161
第二节追求审美情趣的创作行为/163
第三节具有实验性的学术影像探索/168
第四节文化消费视角下的看与被看/170
第五节《生的狂欢》:“浪漫”的学术坚守/173
第六节《神祖之灵归来》:“双声道”的对话/177
第七节《矮人祭之歌》:仪式参与叙事/181
第五章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186
第一节以纪实为精神/187
第二节关注底层的个人化影像书写/190
第三节以文化变迁为核心的文化深描/195
第四节平等的对视/199
第五节《*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文化符号的隐喻/203
第六节《八廓南街16号》:“直接电影”理念的中国表达/210
第七节《三节草》:口述历史的创新运用/214
第八节《兰屿观点》:多声道的人类学表述/218
第九节《拉木鼓的故事》:创作行为的伦理问题/224
第六章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231
第一节人类学者拍摄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232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240
第三节文化人类学纪录电影的创作理念/246
第四节独立纪录片人制作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250
第五节村民影像的创作理念/256
第六节中国节日影像志的创作理念/262
第七节“中国记忆”项目的创作理念/271
第八节非遗影像的创作理念/276
第九节21世纪以来台湾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282
第七章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292
第一节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现存问题/293
第二节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发展趋势/300
结论/316
附录A实践案例: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天成寨影像志》的实践探索/319
参考文献/326
后记/331